當一眾老學究還在糾結難受的時候,齊磊笑嘻嘻地走過去,賤兮兮地來了一句,“還研究呢啊?”
廖凡義他們這才抬頭看到齊磊。
眉頭都鎖的緊緊的,龐清方突然道:“小子,挺得意吧?”
齊磊搖頭,“不得意,罵的是我也不是你們。”
大夥兒一翻白眼,那你怪誰?還是不自找的?
其實,關於齊磊的這條新聞,大家開始是不理解的。拿自己開涮的,真沒怎麼見過。
“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廖凡義疑惑發問,指著資料無語:“只是為了展示這個‘沉默的螺旋’?”
齊磊正色起來,“算是吧。”
解釋道:“這條實驗專案,其實沒有它實質的新聞目的,僅僅只是透過一個社會事件,來展現網路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在傳媒角度的差異。”
“但是....”齊磊話鋒一轉,“它展現的可不僅僅是沉默的螺旋。”
“嗯??”
眾人一疑,“你還要展示什麼!?”
齊磊笑了,“不是要展示什麼,其實已經展示出來了。”
眾人聽罷,對視一眼,就在齊磊剛要解釋的時候,陳興福教授和廖凡義突然抬手製止。
“你先別說,讓我想想!!”
是的,一群搞傳媒、搞新聞的大拿,在這兒讓一個小孩上課,心理上有點接受不了啊。
況且,廖凡義他們已經開始沉浸其中。他覺得,自己發現問題,要比齊磊說出來更能引起他的興趣。
齊磊則是一攤手,不讓說就不說唄,況且要找出來也不難。
就這樣,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廖凡義幾人翻閱了大量的實驗資料,又對三天的實驗過程做了覆盤。
終於,廖凡義靈光一閃,“議程設定?”
齊磊一聽,登時笑了,“對,議程設定!”
議程設定功能,同樣是大眾傳播學的一個定義。
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傳播媒介如果對某一個重要問題反覆報道和強調之後,民眾就會對相關問題產生高度的“對應性”,也就是反饋效應。
根據這個原理,學術上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為民眾設定“議事日程”的功能。
打個比方來說,就是【前黑板】連續報道齊磊相關的事情,那麼,不管觀眾願意或者不願意,都會被限定在這個議程之內,做出不同的反應。
當然,這個“議程設定”屬於大眾傳播的天然屬性,基本功能,還不至於讓廖凡義他們忽略或者驚訝。
任何新聞只要連續、長期地登陸【前黑板】,都會形成這樣的結果。你就是報道樓門前有一坨狗屎,連著報幾天,也得有人繞著走。
廖凡義在意的是,前黑板的新聞,在齊磊這個人的基礎議程之上,又做了進一步的限定。
想像一下,齊磊這個人,在二中的話題性是很高的,屬於傳說級的人物。
他寫過校歌,帶領十四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是學生會主席,還是校廣播站最受歡迎的主持人。
甚至這小子挺帥的,和校園女神一般的徐小倩彷彿是神仙眷侶,等等等等!
他身上的話題無數,談資無數。
可是,回首整個實驗過程。
第一天:齊磊的成績是抄的。
第二天,齊磊的家世起底。
第三天,齊磊和校長、老師的關係。
雖然沒有一句明確的說齊磊的成績就是抄的,他的家世就是導致他為什麼能抄到,為什麼要抄的誘因,而第三天校長和他的關係,彷彿再次作證了前兩天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