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庭的使者一走,楊文禮就越發感覺時間的寶貴,決定加快迫擊炮的研製,然後遠渡極北。
前段時間,他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將迫擊炮彈的外形定了下來。
這一步相當重要,決定了炮彈能不能正常發射,以及打不打得準的問題。
不過下一步才是最大的難題,踫撞引信或者叫做觸發引信,觸發引信按技術難易分機械式,電子式,光觸發式,化學觸發式,機械電子式以及最尖端的智慧式。
按引信碰撞目標到引信起爆的時間間隔,可以分為瞬發、慣性和延期觸發引信3類。
就是最簡單的機械式觸發引信,歐州也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研製出來,可見其技術難度很高。
它有一個自相矛盾的難度,引信要求靈敏,不論炮彈以何種角度著地,都要保證每彈都炸,不能有啞彈,但是又要求穩定、可靠、安全。
要知道炮彈在炮膛內點火發射,就有巨大的過載和動能,引信太靈敏,可能直接在炮膛內就炸了,又何來的穩定、安全、可靠?
此前的科研人員,都被這個自相矛盾的難題,難住了,直至近現代才解決這個難題,但是工藝很複雜,最初的機械式觸發引信有多達三十五個零部件。
太複雜了,楊文禮做不出來,因為他沒有現代機床,他只能另外想辦法解決。
經過思考,他發現炮彈發射,要經過兩個過程,即炮彈出膛和炮彈著地,這兩個過程,兩者動能是相反的。
會開車的都知道,起步和剎車,車內的人要經歷向後坐和向前傾兩個過程,和炮彈發射過程的原理類似。
他要利用這兩個基本原理,研發出簡單又安全可靠的觸發式瞬爆引信。
另外還有一點不同,他沒有安全雷管,所以他只能採用發射前裝入的方法,這與現代的迫擊炮彈有很大不同。
他首先還得測試出在炮膛內發射,有巨大過載的情況下,不爆炸的雷管。
雷汞是極易爆炸的物質,得想辦法降低其敏感性,很簡單,那就反向而行,在製造雷汞的時候,給它摻雜,使之從白色晶體變成灰色粉末。
這樣它的敏感度就大大降低,而且粉末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裝得更緊,使之加以巨大過載的情況下,也不會因內部磨擦、踫撞而爆炸。
楊文禮需要做的工作是,必須保證擊針擊發,能有效爆炸的問題,這又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得出最優的摻雜比例。
這種土法安全雷管,也要經過,大量的發射實驗,跟先前實驗迫擊炮彈殼體的時候一樣,也無需裝炸藥、鋼珠,只是測試雷管在發射後不爆炸,然後炮彈著地,經過擊針擊發,卻爆炸的方法,做到了,就是合格的安全雷管。
安全雷管的試驗,楊文禮交給了王汝成帶著人去實驗,他自己卻在冥思苦想,踫撞引信的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天的苦思,終於給楊文禮找到了一種比較簡便,同時以現在的簡陋條件他也能做到的安全引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