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路程,達到1800多公里,沿途還有官員值守,防止這些珍貴的木材丟失。
這些巨大的木材,和運送金磚、糧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材料的船隻,一起經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北上。
這些船隻達到兩萬多艘,而數十萬民夫和軍隊所需要運輸的糧食,則是達到四億升。
從高處向下俯瞰,可以看到寬闊的大運河上,無數船隻沿河北上;而在這些船隻後面,還有大量的各種木頭,或者捆紮成筏,或者巨大的單根木頭用繩索相連,緩緩地飄向北方。
也就是古人說的:“漂大木,蔽塞水面”。
而在開採漢白玉石料的山中,同樣也有大量的工匠在忙碌著。
這裡有一萬多名民夫和六千多名士兵,而在運往京城的道路上,還有數萬名民工和上千頭騾子等畜力。
開採石塊的方式也十分原始,在沒有重型機械的情況下,只能先打孔、用木楔敲進石頭裡面,再透過火燒、灌水的方式,引發石塊的熱脹冷縮,並讓木楔吸水膨脹,將石塊的裂縫變大。
如果以巨石為第一視角,那麼整個過程,就顯得更加有趣了。
其中的一塊巨石,原本是山體的一部分。它在這裡度過了極度漫長的歲月,甚至在人類還未建立起文明的時候,它就已經被靜靜地掩埋著在泥土中,無悲無喜地看著這個世界。
但現在,無數民夫爬上它的身體,開始用微不足道的錘頭、鑿子,在它身上鑿出一個個小孔。
這對它來說或許只是撓癢癢,畢竟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它已經見識過無數次山崩地裂。但很快,木楔順著孔洞伸了進去,而巨石也在火燒和水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體內的某種變化。
巨大的裂縫出現了,並且很快變得無法收拾。
民夫繼續用更大的木塊將裂縫撐開,直到隨著上萬人的驚呼,這塊巨石從山坡上轟然滑落。
而後,這塊數千年都未曾移動的巨石,開始了它的旅程。
兩百多噸的巨石就像是一座小山一樣,在那個年代哪怕是再多的民夫也休想將它移動分毫。
但很快,這些聰明的工匠開始沿途掘井,潑水成冰,然後再用大量的人力和畜力拖行。
拖拽的民夫排成了一里長的漫長隊伍,這塊巨石的移動速度達到了它誕生以來的最快——每天不到五里路。
在這一路上,它見到了無數自己從未見過的場景,那些如螻蟻般的小人,竟然就這樣將它一點一點地拖動到了目的地。
而後,又有各種各樣的工匠開始在它身上雕刻。
根據石塊的顏色和條文,工匠們因地制宜地發揮著自己的才能。
這塊巨石的右下側有一條青色條紋,正好雕刻一條青龍;而左側部分則是純白,雕了一條白龍。兩條龍在流雲中翻騰不休,下端海水奔騰,流雲絢麗奪目。
五爪金龍騰雲而起,最終一路延伸到恢弘大氣的皇宮大殿。
而在皇城周圍,這些民夫和士兵也在忙碌著。
他們將前代皇城內的建築拆除,百姓外遷,而後刨掉前代皇宮的整體地基,用生石灰和黏土混合的灰土與碎磚層疊回填,還在地基撒煮好的糯米與白礬作為粘合劑,最終讓地基變得十分堅硬。
更上面,是好幾層的地磚。
整個地基的最深處甚至達到了八米多,完全避免了沉降隱患,讓地基上的紫禁城宮殿穩如泰山。
隨著各種材料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京城,李鴻運差不多也要正式開始自己的工作了。
從歷史上來看,紫禁城的建設可以說是規劃絕佳的系統工程。
從籌備到竣工,一共花了十四年的時間。這其中有十一年都是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運送各種物料等等。而在最後的三年中才正式開始建造。
短短的三年時間,無數殿宇拔地而起,而那些令人稱道的細節,也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維度,但如果考慮到整個紫禁城的龐大工程量,那麼三年已經算是很短了。
各種工序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互相拖累耽誤工期。但古代的工匠卻可以透過十分妥善的佈置,將各種工序有條不紊地安排好,不得不說,這種能力也絕非一般玩家所能擁有的。
總之,這是一個李鴻運覺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d得住的工作,到現在也只能選擇相信《暗沙》這款遊戲製作組的節操了。
首先從鋪地磚開始。
各種不同規格的地磚出現在李鴻運的視野中。他透過意念將這些地磚鋪到對應的虛影上,而後,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工匠按照他的意思,抬著地磚來到指定位置,放置平穩之後再不斷壓實。
經過十幾道複雜的工序之後,金磚墁地,不僅堅硬無比,而且油潤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