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鴻運要麼事先說出這些方案,要麼在所有人猶豫不決時鼎力支援其中的一種方案,就製造了一種錯覺:彷彿他才是那個一錘定音的人。
雖說最後拍板的是梁高祖,但彷彿每次齊王一發話,梁高祖就下定決心了。
而且,事後總是證明,齊王是對的。
雖說秦王也屢屢被證明是對的,而且跟齊王的意見高度一致,但齊王給出建議時往往能權衡多個方案,所以給梁高祖的感覺,就更老成穩妥一些。
比如與屈突通對峙時,秦王建議立刻渡河攻取永豐倉。
而齊王給出的建議是,梁高祖可以留一部分兵馬繼續與屈突通對峙,而他與秦王只要一半兵馬即可。
因為李鴻運很清楚,即便他要全部兵馬,梁高祖也不會給。
所以乾脆只要一半,反正真實歷史上秦王就只靠這幾萬人也能快速幹掉長安周邊的各個勢力,並快速發展壯大。
如此一來給梁高祖留下的印象就是:秦王能征善戰,看事情很清晰,但齊王卻更勝一籌。
因為齊王不僅能看到秦王看到的,還能綜合實際情況,總是給出最符合他心意的方案。而且,齊王似乎比秦王還要更加自信,事後也果然證明這種自信是正確的。
雖然這種自信實際上是狐假虎威,但秦王這隻“老虎”都看不透,更何況是其他人。
於是,齊王的謀略和戰術能力,在梁高祖心中的地位瘋狂提升。
在跟隨秦王掃平長安周邊的過程中,李鴻運也刻意地參加了一些謀劃。
其實這個環節,李鴻運是有點虛的,因為這些沒聽過名字、兵力不詳、也壓根不知道歷史上是怎麼打贏的人,他給不出什麼太好的建議。
但他也有辦法。
透過巧舌如黃這個天賦和之前的一系列行為,他已經完全贏得了秦王的信任。
所以,只要秦王制定了一個方案,他點頭稱是就行了。
秦王不僅不會以為他在湖弄,反而會很高興,認為自己這位充滿遠見卓識的兄弟跟自己想到一塊去了。
就這樣,李鴻運用狐假虎威的方式,從晉陽起兵開始,一路跟著秦王攻下長安、並建立了不錯的威望。
雖然他的年紀還很輕,但自古英雄出少年,已經沒有人敢輕視他。
而後,梁朝建立,梁高祖稱帝,立太子,封秦王、齊王,改元武德。
做了這麼多的準備工作之後,終於來到了淺水原之戰。
秦王病倒之後,李鴻運完全不給劉文靜面子,硬是從秦王手中接過指揮權。
此時他是齊王,並且在晉陽起兵之後率獻奇謀,所以秦王和梁高祖更加信任他,劉文靜雖然還是有點不服氣,但卻也沒辦法。
李鴻運貫徹了秦王的作戰思想,堅守不出,跟薛舉一直對峙。
按照原本的歷史,第一次淺水原之戰,秦王在七月病倒,於是梁軍大敗。直到十一月,秦王才再度率軍打第二次淺水原之戰,並在相持六十多天後勝利。
但秦王的病肯定不會一直到十一月,多半在八月份撤兵的時候就差不多好了。
即便以秦王的病沒好利索、讓他多休息一段時間為由,應該也很難拖過一個月。
所以,李鴻運大約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想要在兩個月的時間打贏很有難度,因為即便是秦王親自來打這一仗,肯定也是至少要相持一兩個月等到薛舉的糧食消耗得差不多、而且士兵疲憊的時候才會動手,並一戰而定乾坤。
但是李鴻運又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因為等著等著秦王的病好了,這功勞他頂多也就是跟秦王對半分,根本達不到取代秦王的目的。
苦思冥想一番之後,李鴻運有辦法了。
這個契機,就是武德元年八月初九,薛舉去世。
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第一次淺水原之戰是在七月份,初四秦王來到戰場病倒,初九就敗了。
之後梁軍撤兵,一直到八月,薛舉的大軍圍攻寧州,雖然被打退,但整體上還是佔據優勢。薛舉考慮直接乘勝追擊進攻長安。
結果沒想到,他此時恰巧生病,初九就病死了。
他的兒子薛仁杲就在軍中,當即繼位。
但薛仁杲資歷畢竟如不薛舉,威望不足。所以等到十一月秦王帶著梁軍捲土重來的時候,相持六十多天併成功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