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1章 賞罰 (4 / 4)

梁高祖的賞罰,不能說是秉公執法吧,也只能說是胡搞瞎搞了。

武德七年,梁高祖恢復了九品中正制,將這個已經應該被科舉制取代、以門第取士的腐朽制度重新搬了回來;

梁高祖還大封宗室,童孺皆為王,史書記載“自楚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

梁高祖還大面積封官許願,最多是甚至一日口授兩千餘人,歷史在這一刻似乎直接跨越到了齊朝,讓百姓們提前體驗了一把“冗官”的快樂。

而這些,顯然都是他賞罰不明的左證。

還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在玄武門之變中,所有開國功臣幾乎全都集中在秦王的手下,而皇帝身邊的人呢?是一幫前朝遺老、王公貴胃。

而在史料中,幾乎看不到太多梁高祖對有功之臣的封賞,那些當時的名將,也說不出幾個真正是在梁高祖麾下的。

往往是秦王打仗,然後遞上來捷報,梁高祖給秦王封賞,然後底下的將士們跟著秦王一起喝湯。

根據史料記載,梁高祖雖然是梁朝名義上的開國之君,但其實,他基本上沒有打過仗。

自從來到長安之後,就是秦王一直在南征北戰,開疆拓土。

而這在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裡面,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更早一些的楚就不說了,開國之君幾乎參與了所有重大戰役;再往後的齊、盛兩朝,開國之君也都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齊朝的太祖、太宗兩位,雖然一位欺負孤兒寡母,一位驢車漂移,但前者畢竟是禁軍大將,還是武林高手,能在那樣的亂世站穩腳跟、開創一個王朝,軍事才能母庸置疑;後者雖然在驢車漂移,但也確確實實曾經指揮過滅國之戰。

再看與梁朝同時期的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等人,也都是親自指揮上陣的。

唯獨梁高祖,完全沒有任何統兵的經歷。

他的騎術、射術或許不錯,但很顯然,要說行軍打仗,他恐怕並不擅長。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有秦王在,那皇帝又何必親自以身犯險呢?

好問題。

那麼可以去拿這個問題,去問問楚、齊、盛三朝的開國之君。

這三朝開國時也有許多名將,那為什麼他們不將滅國的事情交給手下大將,自己安安穩穩地坐鎮都城享福呢?

梁高祖的這種行為,無非是兩種可能:要麼是不願,要麼是不能。

不願,是說他不想去戰場上風餐露宿,覺得那樣太辛苦;不能,是說他沒有那麼高明的統兵才能,很清楚自己不是這塊料。

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對於一位開國之君來說,這樣在後方偷懶還沾沾自喜的行為,都是十分愚蠢的。

因為權力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並不是說你當了皇帝就自然地有了權力,而是所有人都認為你該是皇帝的時候,你才有權力。

而在亂世之中,能打勝仗,就是唯一的道理。

從這一事實能看出來,梁高祖要麼是能力不足,要麼就是政治智慧不夠。

如果他真的能像盛太祖一樣,親臨前線與將士們一同作戰,並建立威望,那麼秦王想要搞一個玄武門之變,恐怕也根本不可能成功。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所以,從兩點內容來看,梁高祖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他幾乎從沒上過戰場,沒見過洛陽城外戰事的慘烈,不知道那些將領和士兵為了攻陷這座城池付出了多少鮮血和犧牲,所以自然不覺出爾反爾、從府庫中拿出許多珍寶賞賜給自己的貴妃是什麼大事。

因為他賞罰不明,對身邊親近之人,尤其是那些前朝遺老、貴族宗室大行封賞,而完全不考慮由此產生的“宗室、官員冗雜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的問題,那麼縱容兩名貴妃去要珠寶、官位和田地,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考慮一番之後,李鴻運做出決定。

他操控梁高祖做出了符合史書記載的行為,讓梁朝向著玄武門之變又邁近了關鍵一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