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的大箭,突厥人已經見過。當時他們爭相傳閱,而傳閱的結果是“以為神”。
顯然,頡利可汗很清楚,自己雖然也精於騎射,但跟秦王沒法比。如果真單打獨鬥,唯一的結果就是被射於馬下。
但他作為草原部落的首領,東突厥的老大,總不能在眾人面前直接認慫吧?
所以,這挑戰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只能暫時尬住。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直接派大軍衝下五隴坂,將這百餘名騎兵團團圍住吃掉。
秦王再怎麼強,總也不可能真的以百餘名騎兵打萬餘突厥騎兵。
但,秦王百戰百勝的威名畢竟傳於四方。
頡利可汗並不知道秦王打的是什麼主意,他只能看到遠處的梁軍軍容整齊,在為這百騎壓陣,或許隨時都有可能衝上來接應。
齊王是個廢物,李鴻運知道,但頡利可汗卻並不知道。
沒打起來之前,齊王就算只是個木凋泥塑,那也是有威懾力的。
而且,頡利可汗雖然已經派出各種遊騎斥候去偵查周圍的動向,但他也並不能確定,是否有一支梁軍的大軍正在靠近,或是乾脆已經埋伏在一個致命的地點,等著配合秦王發起夾擊。
大雨滂沱,讓雙方的通訊都十分不暢。
在這種情況下,萬一中了圈套,那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頡利可汗雖然來勢洶洶,但他畢竟歸為突厥各部落的首領,若是身陷險境葬身在梁朝境內,那整個草原上的局勢,可就麻煩了。
於是,雙方隔著溝水,陷入了尷尬的沉默。
李鴻運並不慌,他稍稍拉動韁繩,讓戰馬來回踱了幾步,而後又衝著突利可汗喊話。
“突利可汗!
“你我早有盟約,約為兄弟,彼此有急,當發兵互救!今日引兵來攻,為何不念香火之情?”
頡利可汗微微側頭看了看突利可汗。
而突利可汗……也沉默了。
秦王與突利可汗約為兄弟,確有其事。但,並非秦王自己與他約的。
是當初梁朝起兵時,為了穩住後方,派出使者前去安撫突厥,一邊送上金銀財帛,一邊也訂立了一些盟約。而使者順便也以秦王的名義,跟突利可汗約為兄弟。
而此時,這一層關係倒是剛好被秦王給用上。
但突利可汗也只能沉默,在這種尷尬的場合,他能說什麼呢?
不管是打還是退,都得頡利可汗決定。他雖然不樂意,但也只能如此。
局勢再次陷入僵持,但李鴻運能夠明顯感覺出來,此時的局勢正在不斷地向自己這一方傾斜。
不得不說,秦王的這二連發問,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卻真的掐住了突厥的七寸。
這也是秦王日後能成為天可汗、真正統治漠北草原的關鍵所在。
秦王是靠自己的名聲與勇武,唱的這一出空城計嗎?
其實不全是。
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深思熟慮過的。
草原人的生存方式和習俗,與中原人是完全不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中原王朝都無法在草原上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只能不斷地扶持一派、打擊一派,而一旦中原王朝的國力下降,草原人又會休養生息、完成整合,而後捲土重來。
因為中原人既無法適應草原人的生存方式,也不懂草原人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