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黃仙芝在京師的所作所為。
放縱手下在城內燒殺擄掠,大肆搜捕會寫詩的讀書人,還將此時仍在長安的梁朝宗室、文武百官全都趕盡殺絕、一網打盡。
種種暴行,其實已經得罪了幾乎所有的階層。
要知道,京師乃是天下之中,許多地方上的官員在京師多半都有親朋故舊。
他們的親族同胞被屠戮殆盡,對黃仙芝自然是恨之入骨。
即便沒有親朋故舊在京城,天下的讀書人看到黃仙芝如此對待京師的讀書人,必然也生出一種兔死狐悲之感。
所以,楚歌希望透過這一點,喚起眾人同仇敵愾的精神。
在三重天賦的加持之下,楚歌的這番說辭確實康慨激昂,讓眾多將領紛紛動容。
然而,等到他演講結束後,迎來的卻不是沖天的喊殺聲。
節度使府中,寂然無聲。
許久之後,終於有將領說話了。
“鄭相公,末將以為,賊軍勢大,還是應該等各路勤王軍集合起來,再做打算。”
“末將附議。此時出兵,恐怕無異於以卵擊石。”
“鄭相公,天下大勢,恐怕絕非人力能夠相抗……”
“聽說黃仙芝已經遣使往各節度使處送書信,鄭相公,我們不妨看看黃仙芝怎麼說,再做打算也不遲……”
理智到極點的態度,讓楚歌瞬間意識到,這次想要通關,恐怕不只是動動嘴皮子那麼簡單。
黃仙芝在長安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引得人心離散?
是。
但那又如何?
講天命,講民心,可再怎麼講,也繞不開兩個字,那就是實力。
此時不論是鄭畋手下的將領,還是各地的節度使們都能夠看清楚一點,那就是梁朝……藥丸。
之前淮南節度使高駢之所以按兵不動,放任黃仙芝擄掠,也正是看到了梁朝大勢已去,所以有了自己的心思。
各地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掌握著當地的財政權和軍權,在梁朝朝廷已經無力節制他們的情況下,一旦梁朝覆滅,他們就是割據一方的勢力。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為什麼要出兵,幫助梁朝滅掉黃仙芝?
都說天下是有德者居之,但顯然大家也都知道,所謂的“有德者”終究是要靠實力支撐的。
所以,楚歌此時扮演的鄭畋,指揮不動這些將領。
倒也不是說這些將領貪生怕死,關鍵是這些將領也都認為此舉沒有任何意義。
這些將領在等著各地節度使一起出兵,這樣才有可能打贏黃仙芝的六十萬大軍。
然而,各地節度使也在等著有一處節度使能夠率先出兵。
大家都是各懷鬼胎,誰也不想當這個出頭鳥。
更有甚者,不論是鄭畋手下的將領,還是其他各地的節度使,都存了投降黃仙芝的想法。
畢竟,識時務者為俊傑。
黃仙芝再怎麼殘暴,那也是對百姓、對違抗他的人殘暴。但對於歸降他的人,終究沒有大肆屠戮。
對各個節度使來說,此時按兵不動,表面上投降黃仙芝,靜觀其變是最佳選擇。
楚歌還想再說些什麼,然而突然覺得一陣急火攻心,突然眼前一黑,昏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