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後的評價,趙海平感到心滿意足。
“值了!
“混了個太祖,也不枉我折騰這麼久了。”
回顧自己扮演韓甫嶽將軍打的第二階段,趙海平費了好大的力氣,總算是彌補了自己的一個遺憾。
其實在挑戰第二階段的時候,趙海平已經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他在剛開始練兵的時候,其實扮演的身份並非韓甫嶽將軍,而是一個普通的主將;但是在他成功打出郾城大捷,並決定拒不奉詔、成立昭義軍的時候,他的身份在遊戲中又自動轉換成了韓甫嶽將軍。
這其實是因為,之前練兵、打出郾城大捷的他,是在按照韓甫嶽將軍當時的劇本,複製人生軌跡。
是跟在韓甫嶽將軍身後,去模仿、學習,努力成為這位當世名將。
但在拒不奉詔之後,他走上了一條和韓甫嶽將軍完全不同的道路,是韓甫嶽將軍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和延伸。
相當於是繼承了冤死的韓甫嶽將軍的意志,探索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所以他的身份才變成了韓甫嶽將軍。
而最後的通關評價,也描繪出了韓甫嶽將軍如果自立稱帝,會走上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軌跡。
總之,或許這就是“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個副本與之前副本的不同之處了。
因為是二合一的副本,所以內容更復雜,而且玩家可以在其中自由發揮的部分也更多。
回顧自己的通關歷程,趙海平還是多少對韓甫嶽將軍有些意難平。
有些人說,韓甫嶽將軍是被吹出來的。
說他的戰績其實沒有那麼誇張,只是因為他的身上寄託了當時人們對於驅除異族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刻意誇大了他的戰績,甚至將他升級成了某種精神符號,言過其實了。
這種說法,只能說,讓人可發一笑。
真正代入了韓甫嶽將軍的身份體驗之後,趙海平更加知道,這種荒謬的說法簡直是不值一駁。
因為趙海平知道韓甫嶽將軍能在當時的條件下練出一支強軍是有多麼的不容易,要硬碰硬地在野戰中打贏金人的百戰精兵又是多麼難能可貴。
韓甫嶽將軍就像是一個戰略大殺器,以一己之力直接逆轉了兩國軍事力量的強弱,如果這樣的人還不能算名將,那什麼人算呢?
至於說韓甫嶽將軍的戰績被誇大……
其實這一點都不需要去找史料記載,只需要從幾個側面思考一下邏輯問題,一切就都清楚了。
如果韓甫嶽將軍是被誇大的,那金人為什麼要刻意在和議中提出“必殺韓甫嶽始可和”?
如果是被誇大的,那麼金人為什麼談之色變,甚至覺得打韓甫嶽將軍比“撼山”還要更難?
如果是被誇大的,那麼在金國的韋太后為什麼也聽說過“大小眼將軍”的威名,在得知“死獄矣”之後還會憤怒不已?
如果是被誇大的,那麼從梁朝末年直到盛太祖的橫空出世,有那麼多的英雄豪傑人物出現,為什麼不誇大別人,唯獨要去誇大一個韓甫嶽將軍?
如果是被誇大的,為什麼金人都因為齊朝殺了韓甫嶽將軍而在朝堂上大罵齊朝皇帝?
顯然,說韓甫嶽將軍戰績誇大的,無非是兩種人。
一種是壞,刻意汙衊民族英雄,而對那些異族的所謂“豪傑”,卻換上了另一種評價方式。異族屠城無數是為真性情,而韓甫嶽將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一定是史書的虛構。
第二種是蠢,歷史虛無主義,面對主流歷史觀認可的東西,偏要去標新立異,顯示自己的不同。
而正是因為韓甫嶽將軍的戰績如此強悍,人格如此完美,他被冤殺,才會變成華夏曆史上一樁最大的恥辱案件,讓秦會之跪幾百年、上千年也不夠。
很多人覺得,韓甫嶽將軍的悲劇無法避免,一方面韓甫嶽將軍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正是因為他高潔的品格,擁兵自重這不是他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他的軍隊並非私兵,還是要靠齊朝的供養,一旦沒有朝廷的支援,不論他本人回不回去,北伐都勢必不能再繼續。
而對於這樣的看法,趙海平在某種意義上是認可的,因為這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分析得出的客觀結論。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意難平,還是想探索另一條可能的歷史線。
金人能以兩千五百騎起兵,吞遼滅齊,面對曾經帶甲百萬的兩個龐然大物,短短數年就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為什麼韓甫嶽將軍就不能?
哪怕韓甫嶽將軍只帶親兵,轉戰北地,在金國、偽楚、齊朝的三國夾擊之下,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北地人民的熱情擁護,未必就不能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