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久撐,不如早降。否則兵戈一起,恐怕便是要血流成河了……”
另一名官員立刻搖頭:“此言差矣!若是讓韓甫嶽當權,還有我等的活路嗎?不如請聖駕南巡,或是逃於海上,待勤王軍趕到,韓甫嶽的三萬人自然能一舉撲滅。”
又一名官員說道:“讓官家發詔書,斥令韓甫嶽退兵如何?”
秦會之氣得大吼:“蠢材,都是一群蠢材!”
這些顯然都是純粹坑人的餿主意。
投降?
其他官員或許投降了也不會被追究,但秦會之跟他的黨羽就不同了。
韓甫嶽之前還假惺惺地來和談,現在圖窮匕見,還能給秦會之留活路?
誰都能活著,就他秦會之絕對不配活著!
所以,秦會之是絕對不可能投降的。
跑?
這也很難。
此時韓甫嶽將軍採取的行動,有點類似於完顏盛當年搜捕齊高宗的搜山檢海。都是從邊境出發,以騎兵長途奔襲,執行斬首行動。
而韓甫嶽將軍的進度,比完顏盛更快。
畢竟完顏盛深入齊朝腹地還要稍微考慮一下糧草輜重,還要被齊軍阻攔一下。但韓甫嶽將軍走到哪都有百姓給他送糧食,而且齊軍也根本就無視了他。
以這些人逃亡的速度,恐怕還沒離開京師多遠,便已經被韓甫嶽的騎兵給追上了。
而且一旦離開了朝堂,秦會之即便挾持著齊英宗,還能不能號令天下,這就不好說了。
至於說讓皇帝下詔書斥令韓甫嶽退兵,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真以為韓甫嶽還是以前那個無條件忠於皇帝的韓將軍呢?
時代早就變了!
他既然敢直撲京師,那就必然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被一紙空文勸退?做白日夢也不能這麼想啊。
秦會之氣得暴跳如雷,但卻沒有任何辦法。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手下的這些大臣們。
他們能怎麼辦呢?
上策當然是立刻派兵把韓甫嶽滅了,再北上滅昭義軍殘部,再滅金,你行嗎?
中策是據城死守,等各路勤王軍趕到吃掉韓甫嶽的三萬兵馬,讓他倉皇逃走,不敢再犯,你行嗎?
下策是還政於齊英宗,重用能臣,以輔弼之功重新贏得齊英宗信任,讓韓甫嶽不再有出兵的理由,你行嗎?
你哪個都不行,打又打不過,民心又盡失,你讓我們想什麼辦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秦會之一咬牙:“據城死守!我就不信他三萬人馬沒有後勤輜重,還能攻破京師!”
然而,話音未落,就聽到外面有人匆忙趕來奏報。
“秦相,秦相!
“有、有人開啟城門,將昭義軍迎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