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命隨身的小太監將這封軍報遞給楚歌扮演的李浩,目光炯炯,顯然是十分期待這位當朝宰執的答覆。
楚歌看著手中的軍報,開始在腦海中評估自己所面對的形勢。
“已經……到這一步了?
“這副本跳劇情跳得有點狠啊。”
楚歌知道,自己此時直接來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十二道金牌召還韓甫嶽將軍。
從韓甫嶽將軍上書北伐開始,先由ez渡江,而後攻克潁州、襄陽、隨州,之後又攻克鄧州、唐州,沿途北上,收汝南,打出郾城大捷,隨後收復洛陽、光復中原大部。
這便是此時軍報的內容。
而再過一段時日,軍報就會變成韓甫嶽將軍收復許昌、鄭州,抵達朱仙鎮。
再然後,就是十二道金牌召還韓甫嶽將軍了。
當然,關於十二道金牌是否是在同一天下的,這一點在史書上並無明文記載,存在爭議。但當時為了讓韓甫嶽將軍退兵,皇帝一個月之內連下十幾道金牌,應該是確有其事。
也就是說,此時的皇帝齊高宗和秦會之,不,在這裡應該是李浩,見到了韓甫嶽將軍的赫赫戰功,確實應該考慮一下贏了之後的事情了。
按理說,看到如此的軍報,齊高宗應該大為振奮、鼓舞才是,他應該將這些軍報給眾臣看,然後興奮地繼續為韓甫嶽將軍催督糧草,繼續收復失地。
然而,此時的齊高宗看向楚歌的眼神,卻顯得有些惶惶然,手足無措。
楚歌略一思考,說道:“官家,韓將軍打出大捷、收復中原,不日便可收復舊都、北渡黃河,此時朝中上下自當鼎力支援,豈可猶豫不決?”
此時,楚歌判斷李浩的宰執之位基本還算穩固。
而且楚歌知道,齊高宗的十幾道金牌召回韓甫嶽將軍固然是出於皇帝自己的意思,但秦會之在其中也發揮了極大的影響。
比如原本齊高宗或許並沒有很快就立下冤殺韓甫嶽將軍的決心,是秦會之先斬後奏,所以齊高宗才順水推舟地把這件事情給認下了。
不能說齊高宗無辜,但在韓甫嶽將軍身死的過程中,他這個糊塗蛋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被秦會之給忽悠了。
所以,楚歌的第一反應,是想試試看,如果他所扮演的李浩往積極的方向去發力,能否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改變韓將軍的結局?
齊高宗微微皺眉,顯然沒想到李浩竟然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說好的你是朕的心腹呢?說好的大家都不想打仗、想跟金人和議呢?
只是此時,齊高宗畢竟還不知道這位李浩是被奪舍了,他只好暫時按捺住內心的煩躁,問道:“可若是韓甫嶽將軍繼續打下去,若是真的打到了黃龍府,迎回了二聖,朕又該如何自處?”
楚歌心中呵呵,但還是耐心解釋道:“官家,若是韓甫嶽將軍真的能夠打到黃龍府,那就意味著他不僅收復了我齊朝從未真正收復過的燕雲,還能繼續北上打到金人的興起之地,為我齊朝開疆拓土數千裡。
“到那個時候,官家便是我大齊真正的中興之主,功績可以直追太祖太宗,甚至猶有過之。到時,官家的這功績,可是要單獨立廟、流芳千古的。
“當初太上皇傳位給先皇之後沒過多久就權力盡失,可見權力從來都不是來源於身份,而來源於民心民意。這民心民意,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員士大夫的心意。
“官家若是真能收復北地,不論是在萬民心中,還是在士大夫心中,都是無可置疑的一代雄主。所謂的二聖,就算迎回了,也不過是泥塑蠟像,官家不追究他們靖平之變的事也就不錯了,他們又何來的勇氣,敢與官家爭奪皇位?”
齊高宗似乎顯得更加煩躁,他站起身來走了幾步:“可是,朕沒有子嗣……”
楚歌有些無語:“官家,還是那句話。
“若是韓將軍收復了燕雲打不到黃龍府,那二聖就永遠都不會回來。
“若是韓將軍真的打到了黃龍府,迎回了二聖,官家也是無可爭議的中興之主。到時候官家在位一日,都是大權在握,想傳位給誰,就能傳位給誰。
“官家沒有子嗣,從太祖一脈過繼一位便可,二聖是否回來,都不影響官家的決斷。”
這兩個問題,在楚歌看來實在是有點扯淡。
這就像是一個溺水的人,岸上有人扔過來了一個救生圈,他卻在擔心救生圈的材質有沒有毒一樣。
要知道此時距離靖平之變過去還沒幾年,對齊高宗而言,只要他能打贏金人、收復燕雲,那麼不論是否迎回二聖,他都將在朝廷中建立起絕對的權威,能夠做成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可齊高宗卻偏偏擔心迎回二聖之後會影響自己的統治?這顯然對於收復燕雲的不世之功帶來的民心,毫無概念。
然而,楚歌的這番解釋並沒有讓齊高宗滿意。
齊高宗的表情逐漸扭曲了起來,厲聲說道:“可是!可是這些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