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瞬間影帝附體,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難道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齊朝此時剛剛南渡,官家的班底中,許多都是自他做兵馬大元帥時就跟著的老班底。
“那些舊臣,即便是像李伯溪這樣有能力的,也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很快被陛下疏遠。
“我原本就沒有李伯溪那樣的治國之才,又有了這段不堪的經歷。想要真正地被皇帝重用,除了可以為他促成和議之外,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的價值嗎?”
此言一出,完顏昌的表情瞬間精彩了起來。
之前一直縈繞在他心頭的擔憂,瞬間迎刃而解!
完顏昌當然是想把李浩放回去的,可是放回去之後呢?還如何控制李浩?
這一點,完顏昌一直都沒想明白,自然也就一直都沒能下定決心。
但現在,李浩說的這番話去向他證明了一件事情:完顏昌根本沒必要控制李浩。
因為李浩有十分充足的動機,去幫他完成雙方的議和。
此時齊朝的皇帝是齊高宗,也就是齊惠宗的第九子,幸運地躲過了靖平之變,得以帶著一幫原本齊朝的重臣重新去南方組建了朝廷。
與這個小朝廷中的重臣相比,李浩可以說是要啥沒啥。
他既沒有在一開始就跟在齊高宗身邊的那種心腹的親近關係,又不像李伯溪一樣能幹、能給齊高宗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所以,李浩如果跑回去,不被重用幾乎是一定的。
而如何能被齊高宗重用呢?
很簡單,他要能帶給齊高宗想要的東西:和議。
之前已經說了,齊高宗本身就是個想要偏安一隅的皇帝,內心之中是十分抗拒打仗的。而要議和,他身邊的這些大臣,基本上都沒能力,因為很難搭得上金國這邊的人。
即便搭得上,雙方也很難建立信任。
但李浩跟完顏昌之間的這一層關係,卻讓他有了和談的天然優勢。
當然,這優勢其實並不大。
因為完顏昌此時還並未做到大權獨攬的地步,金國此時還是主戰派的天下。而且,李浩就算跟完顏昌關係不錯,也很難將個人的私交上升到朝中事務上去。也就是說,李浩要和談,該出賣的國家利益還是不少的,而且不見得能滿足金人朝野的胃口。
但不管怎麼說,有這層關係,足以讓齊高宗覺得他確實能和談,這就夠了。
因為齊高宗就是這麼個不靠譜的皇帝,只要讓他看到和談的可能,就願意給出宰執之位。
而在這個過程中,李浩的權位會與“議和”這件事情深度繫結。
金人這邊還可以給他打配合,在和談的過程中為李浩謀取各種利益,而李浩則是在自己權傾朝野的過程中、再順理成章地多出賣一些國家利益……
而對於完顏昌來說,他確實也沒有其他更好的人選。
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回齊朝、光憑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做上高位?那肯定就不會賣國求和了。
而原本官位太低、完全沒有任何能力的人放回齊朝,又很難入皇帝的眼。
唯獨像李浩這樣本身做過三品的御史中丞,而且除了“議和”和“賣國”之外一無所能的人,才是他心中最完美的人選。
如此,一個完美的雙向奔赴,就形成了。
想到這裡,完顏昌終於下定決心:“好,既然如此,我這就準備放先生南歸。
“希望能與先生一起,共同完成兩國和談的偉業!”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