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時,卻突然得到了齊惠宗的手詔,讓他們退兵。
此情此景,跟後世的空投手令這種操作也差不多了。
至於為什麼要退兵,原因很簡單,皇宮失火,齊惠宗認為是不祥之兆,所以要退兵。
當時童道輔顯然也覺得很無語,他直接將詔書塞進了靴子裡。軍中諸將問他上面到底寫了什麼?童道輔面不改色地回答道:陛下希望我們早日成功。
結果,此次出征大勝而歸。
在慶功宴上,童道輔才拿出那份詔書傳示軍中的將領。
將領們不由得大驚,這可是抗命不遵,如果真打輸了,豈不是要殺頭的大罪?
童道輔說,此時士氣正盛,如果真的按照聖旨暫時不打,那對士氣將會是多大的打擊!到時候再次出兵,可就不見得能取得這樣的戰果了。
所以,他寧可戰敗自己揹負罪責,也要隱瞞聖旨,強行出兵。
而這也讓童道輔在西北樹立起巨大的威望,成為他之後以軍功封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童道輔得意洋洋地向樊存炫耀一番,那意思很明顯。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這一方面是在炫耀自己此前的得意之舉,展現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讓這位鄆王殿下不要瞎摻和;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連皇帝的話我都敢不聽,鄆王殿下你可千萬別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能指揮我啊。
樊存看了看童道輔,心中呵呵。
童道輔的這個事情,確實是值得一吹。畢竟,這就是他整個軍旅生涯中,最亮的高光時刻了。
其實仔細分析,童道輔的這個所謂的高光時刻,很高光嗎?
也不見得。
一方面,當時能打贏,是整個西軍和諸位西軍將領共同努力的結果。童道輔當時只是一名監軍,話語權是有的,但要說這全賴他的指揮之功?那是扯淡。
以西軍的戰鬥力,本來就該打贏。
另一方面,童道輔之所以敢把皇帝的詔書塞進靴子裡,其實也是因為摸透了齊惠宗的脾氣。
齊惠宗雖然腦子不清醒,但整體上還是一位比較寬仁的皇帝。當時,童道輔判斷出齊惠宗萬事都還要依賴他,即便自己不遵旨,也不見得就會有什麼特別嚴重的後果。所以才敢搞出這種冒險的操作,為自己博取名聲。
如果是一個凡是遇到有人抗旨就一定要殺他全家的暴君,童道輔還敢不敢這麼幹?
多半是不敢的。
童道輔這個人最大的標籤就是“欺軟怕硬”,從對西夏、金人的不同態度就能看出來。
打西夏的時候,他仗著齊朝國力比西夏強和西軍的強大戰力,各種浪,胡搞瞎搞,甚至打了敗仗還報捷報;可到了打金人的時候,在太原城都還沒見到金人的影子,他就已經開溜了。
所以,此時的童道輔再怎麼吹牛逼,樊存也都只是無視。
童道輔很憋屈,此時面對這位鄆王殿下,他是真一點脾氣都沒有,只好將氣全都撒在軍事上面了。
……
“劉法將軍,本官命你即刻出兵統安城,以此為根基攻取朔方!決不可延誤軍情,否則,軍法從事!”童道輔看向眼前的一名看起來五十多歲的將領。
統安城,是此時齊軍佔領的一處重鎮,也是繼續進兵的跳板。
劉法眉頭一皺,微微搖頭說道:“末將以為不可。
“西夏軍雖經我軍重創,但元氣未傷,貿然出兵,恐勝算不大。
“統安城孤懸境外,周邊情況不明,還需更多情報。
“末將若是貿然孤軍深入,萬一遇伏,後果不堪設想。”
童道輔臉色一寒:“劉法將軍!你也是當世名將,長期征戰邊塞,更是對西北戰事瞭解頗多,此時大功就在眼前,為何卻畏敵如虎?
“你在京師時,親自在陛下那裡接受命令,還言之鑿鑿地說此戰一定能勝。怎麼大戰當頭,卻又畏敵如虎,說勝算不大?就不怕被陛下追究欺君之罪嗎!”
這番話帶著戲謔,甚至羞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