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臉上帶著笑容,似乎是一種十分體恤臣下的表情,這與曾經的那個皇帝幾乎完全一致。可在文君實看來,卻又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對。
似乎……原本的那個皇帝是硬中帶軟,而現在的皇帝,卻是軟中帶硬。
這二者的氣質太過相似,文君實一時間有些恍惚,甚至懷疑這是不是自己的錯覺。
不過,既然皇帝已經發話了,那就再忍忍,找個合適的時機再反對。
其他的舊黨官員們,也硬是被憋了回去。
皇帝繼續說道:“王相,繼續說一下人事任免的事情。”
楚歌點了點頭,再次拿出另一份檔案。
而這次,楚歌才剛剛唸了幾句,朝廷中的舊黨官員已經紛紛譁然!
因為這份檔案中,直接就將舊黨官員全都調離了權力中心,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
楚歌扮演的王文川還沒念完,一些舊黨大臣已經再也忍不了了,當場跳了出來。
齊朝的官場環境比大盛朝寬鬆很多。如果是在大盛朝,官員們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很容易惹來廷杖,但在齊朝,官員們在朝堂上吵得面紅耳赤甚至恨不得當場動手的事情,也並不算稀奇。
這些舊黨官員怎麼也沒想到,王文川竟然不按套路出牌?
凡是舊黨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都趕走,這不是明目張膽的黨爭?這不是視朝廷法紀於無物?最關鍵的是,這破壞了整個齊朝建立至今的政治默契!
要造反啊?
關鍵是,皇帝怎麼會對此無動於衷呢?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何況是要將這些舊黨的官員全都送出去養老,他們怎麼可能會默不作聲。
“官家,王文川奸詐小人,為推行害民之法,不惜禍亂朝堂,請官家立刻罷免王文川!”
“官家,臣為大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半生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為何最終卻落得個飄零四方的下場?官家如此行事,就不怕天下士大夫,寒心嗎?”
“官家,三思啊!莫要被奸相所矇蔽!”
已經有舊黨的官員當場急眼,開始痛罵王文川是奸相了。
文君實倒是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他是個有涵養的人,但此時他吹鬍子瞪眼、努力地平復著自己的心情,顯然也是被這次的事情給震驚到了,涵養再好,也差點厥過去。
然而,皇帝和王文川卻只是微微一笑,根本沒有理會。
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御史中丞,發話了。
“官家,臣正要彈劾這些人!”
此言一出,正在上蹦下跳的舊黨官員們全都愣住了,紛紛看向御史中丞,就像是第一天認識他一樣。
而御史中丞則是完全無視了他們的目光。
舊黨的官員本來洶洶然地跳起來圍攻王文川,卻沒想到這仗還沒開始打,已經被御史中丞給背刺了。
按理說,齊朝的御史中,是有一批盡職盡責、為朝為公、剛正不阿的人。
但御史臺此時並不會徹底偏向新黨或舊黨中的任何一方。
原因很簡單,因為御史臺的御史們,也分裂成了兩派,有的支援新黨,有的支援舊黨。作為御史臺最高官員的御史中丞,不可能徹底倒向其中一方。
左右逢源才是官場的生存之道。
當然,如果御史臺發現有官員徇私舞弊或者其他制的彈劾的行為,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上疏彈劾。但舊黨中也不乏為官清正之人,甚至相比新黨官員,可能還更乾淨一些。
所以此時御史中丞的突然倒戈,對著舊黨官員開始捅刀子,實在是讓舊黨官員都無比費解。
什麼情況?
昨天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一天晚上過去,就變天了?
按理說,這麼大的政治環境變化,總該有一些徵兆和端倪吧?
王文川要徹底獲得皇帝的支援,要拉攏御史臺的人,要獲得足夠強大的政治力量支援,總該要有一個運作的過程,耗費大量的時間。
可此時,這些人就像是被奪舍了一樣,突然全都站到了王文川的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