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記載,此時金兵因為驕傲輕敵,壓根不認為會在這裡遭到齊軍的抵抗,所以採用的都是運輸用的平底船,池水不深而且較為不穩。
但在這個歷史切片中,金兵所乘坐的顯然也都是戰船,看起來船體高大,極難對付。
所以李鴻運第一次出現在牛渚之戰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還手之力,被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但這次,情況完全不同了。
李鴻運看向自己乘坐的這艘戰船,船上的齊軍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各就各位。
大量兵卒在船底踩動水車,這艘戰船就以極快的速度,向著金兵的戰船直撲過去!
這是齊朝海面上的大殺器,海鰍船。
所謂海鰍,是一種特殊的鯨魚,史料記載:“形長十餘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皆成煙霧。”而海鰍船正是因為形似這種鯨魚而得名。
這樣的一艘戰艦,本就是重量級、超大型的戰船。一艘大型的海鰍船需要兩萬貫,而如果是長度三十丈、能容納七八百人的超級大型海鰍船,則需要耗費六萬貫以上。
這次齊軍的近百艘戰艦中,就有數十艘海鰍船。
而李鴻運所乘坐的,更是其中最大的一艘。
這個歷史切片中水師的艦船數量和質量,也與王文川變法所取得的成果直接相關。
李鴻運在王文川變法那邊只是做出了一些最佳化、彌補了諸如旱災這樣被罷相的關鍵節點,所以水師的陣容雖然也還算是不錯,但實際上沒有到最完美。
如果是楚歌所在的那個副本,恐怕無數艘巨型海鰍船能夠直接將金兵給淹沒。
不過即便如此,李鴻運對於手上的兵力也已經十分滿意了。
海鰍船相比於尋常的艦船,速度要快了很多。這是因為它的動力並非單純的風力或者船槳,而是依靠底部的水車。
這些水車由士兵在船底踩踏而行,大船有二十四部水車,小船則有十二部水車,兵卒全力踏動水車的時候,戰船風飛電走,遠比一般的戰船要快得多。
不僅如此,海鰍船作為專門的戰船,不僅靈活,而且吃水深、穩定,戰船上還有撞角、弩樓、炮臺等設施,與金兵的戰船相比,有著巨大的優勢。
很快,佈置在江上的第一隊戰船,已經迎上了金兵的船隻。
“列陣!開炮!”
李鴻運一聲令下,戰船上的火炮齊鳴,江面上立刻瀰漫起大霧,能見度變得極低。
齊朝的火炮跟大盛朝中後期的火炮顯然不是同樣的東西。
此時齊朝的霹靂炮實際上並不能在遠距離殺傷敵人,射程只有百米左右,而且主要是用火藥打出摻雜石灰的碎石,殺傷力遠不如後世的鐵質實心彈丸。
但此時的霹靂炮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遮蔽視線。
霹靂炮開火時,不僅有火藥爆炸所產生的硝煙,其中還特意加入了石灰等物,江上瞬間煙霧瀰漫。
趁著煙霧,這支船隊向著金兵的戰船猛撲過去!
此時金兵的船隊才剛剛開始渡河,海鰍船的撞角猛地撞在最前方的幾艘金兵戰船上,撞出了巨大的窟窿,江水瞬間湧入。
而那些小型的海鰍船則是在金兵的船隊間隙中不斷穿梭、攔截,讓整個金兵水軍的陣型變得混亂無比。
“嗖!”
巨石劃破天空,砸向遠處的金兵戰船。
這次丟擲巨石的,並不是金兵在對岸的投石機,而是海鰍船上的投石機!
相較於金兵只能用弓箭反擊,齊軍戰船上的進攻手段顯然要更多。
“不要理會這些齊軍,登岸!”遠處的戰船上,一名金兵將領大聲呵斥道。
很顯然,這些金兵也很清楚齊朝的水師實力遠在他們之上,所以在江面上跟齊軍水師死磕顯然是一種極不明智的行為。
而且,此時的金主完顏海陵也已經下了死命令,要他們必須儘快渡江,所以這些金兵將領的想法是,不管折損了多少戰船,都要儘快地將金兵送到對岸。
只要這些金兵能夠成功渡江,並在陸戰中快速掃滅齊朝的軍隊,那麼齊朝水軍的水上封鎖,遲早都會不攻自破。
李鴻運則是不慌不忙,此時的他,就像是在玩某些大型多人角色扮演遊戲中的國戰。
他快步來到船舷邊上,手中拿著一把特殊的偏架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