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多年之後,齊朝還在用王文川變法所積攢下來的錢。
只是在歷史上,王文川的新法很快被廢止,朝堂也陷入了新黨與舊黨的混亂黨爭,為齊朝的衰敗和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此時,楚歌以王文川的身份主持的變法,比原本歷史上的王文川變法時間更長、執行的力度更大,所以獲得的財政收入,自然也更多。
在王文川用天人感應反將一軍之後,舊黨的勢力遭到進一步的打擊,原本被中途廢止的新法,也得以繼續推行了下去。
於是,王文川大筆一揮,將這些軍資全都批下去,給虞稼軒訓練飛虎軍。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
凡是飛虎軍需要的東西,一概都不會吝嗇。
此情此景,讓楚歌不由得聯想到大盛朝,似乎也有這麼一對將相。
從結果上來看,鄧元敬將軍的那一對將相,可比王文川要幸福得多了。
雖說也是人亡政息,但至少在當年,改革成功、掃滅賊寇,讓北蠻不敢入寇。
王文川就慘了很多,不僅變法中途失敗,也始終沒能在朝堂之中找到一個可以完全信賴、能替齊朝開疆拓土、收復燕雲的猛將。
想到這裡,楚歌不由得一聲嘆息。
歷史上終究是有太多的意難平啊。
在這最後的兩三年中,楚歌已經不需要再去做什麼,他只要耐心等待,處理一些日常的公務,保住自己的相位,然後把軍資源源不斷地送給虞稼軒就可以了。
這個副本雖然有兩條線,但卻並不強制玩家必須兩條線全都打到完美水平。
如果在一條線上表現特別出色,那麼另一條線完全可以順其自然。
楚歌耐心等待著牛渚之戰的到來。
同時,他也有些好奇。
不知道自己這樣的一番作為之後,史書上寫到王文川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一種記載呢?
……
與此同時,趙海平扮演的虞稼軒,正在操練飛虎軍。
軍營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買來的戰馬也被精心照料,鐵匠鋪更是日夜開工,打造飛虎軍所需的軍械和鎧甲。
與楚歌相比,趙海平並沒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王文川這個角色身上,而是隻在幾個關鍵環節扮演了一下,確保新法能夠按照歷史上的情況來發展就夠了。
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虞稼軒的身上。
由於他扮演的虞稼軒平定各地的匪患有功,而且在地方上的治理卓有成效,所以也給飛虎軍協調到了不少的軍費。
雖說這些軍資肯定遠不如楚歌扮演的王文川給的那麼寬裕,但畢竟趙海平扮演的虞稼軒可以親自負責軍隊的操練事宜,所以,軍資上的缺乏,可以用更嚴格的訓練來彌補。
到目前為止,飛虎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五千人。
這五千人雖然不多,但俗話說,兵在精不在多。
齊朝的冗兵已經是痼疾,兵力雖然多,但能打的隊伍沒有幾支。
按照史料記載,飛虎軍的籌建“經度費鉅萬計,稼軒善斡旋,事皆立辦”,最終“竭一路民力”才成功練成,而練成的飛虎軍“選募既精,器械亦備,非特彈壓蠻猺,亦足備禦邊境,北敵破知畏憚,號‘虎兒軍’”,“雄鎮一方,為諸軍之冠”。
也就是說,飛虎軍的籌建和訓練實際上花費極大,是虞稼軒善於斡旋,想方設法為飛虎軍搞到了足夠的軍資。
而最終,虞稼軒還真的硬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靠著不多的資源練成了一支強軍。
只可惜,在真實的歷史上,虞稼軒練成飛虎軍之後沒多久,就被調走,繼續去做他的救火隊員。
而飛虎軍在之後的戰爭中,雖然人數不多,卻屢次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地方出了匪患,當地的官員第一反應就是請求調任飛虎軍去平叛。
飛虎軍的戰力之強,由此也可見一斑。
只是虞稼軒最終也沒能率領這支軍隊,去酣暢淋漓地與金人大戰一場。
而現在,在“欲說還休”這個副本中,玩家扮演的虞稼軒終於獲得了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