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已經將舊黨打壓得七七八八,所以不知不覺間放鬆了警惕,結果被這些舊黨給偷家了。
冷靜下來之後,楚歌痛定思痛,開始分析這次失敗的原因。
從表面上來看,這次的失敗其實很突然。
按理說,王文川已經基本上掃清了朝廷內部的舊黨,整個朝廷中,支援新法的官員已經佔據了大多數。
而且,也透過官制法,贏得了皇帝的信賴。
但為什麼還是會因為一幅圖就被罷相呢?
這件事情細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這次的關鍵,在於“天變”。
古代的人都很密信,尤其相信天人感應。而皇帝自詡為天子,更是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所以古代凡是大旱,很多皇帝都會齋戒祈雨,甚至下罪己詔,就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大旱等天災就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必須認真反省、改正自己的錯誤。
而這次,為什麼一幅“流民圖”就能有如此巨大的殺傷力呢?
因為當時的流民,確實很多。
皇帝原本並不知道當時的災情有多麼嚴重,而在看到這幅流民圖之後精神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甚至因為哀慟而好幾天沒怎麼吃飯。
而一旦災情被捅到皇帝面前,皇帝就有很多的渠道可以印證災情。
災情被確認後,這事就複雜了。
在皇帝看來,新法實施沒多久就開始大旱,這顯然是上天的一種警示。再加上各地的官員紛紛彈劾,說新法中的青苗法讓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多重因素的疊加之下,皇帝自然就會對新法產生動搖。
此時,楚歌扮演的王文川雖然已經變成了權傾朝野的權臣,但此時還沒成長到能與皇帝分庭抗禮的地步。
而那些沒能徹底處理乾淨的舊黨重臣們,也會藉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新法進行猛烈的攻擊。
只有等再過三五年,青苗法順利實施,整個朝廷的官僚系統從上到下構建起一個根植於新法的強大體系時,楚歌所扮演的王文川才能真正成長到徹底瞞住皇帝,或者與皇帝叫板的地步。
“那麼,此時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度過天災這個坎了。
“只能說,歷史上最難對付的不是必然性,而是某種偶然性啊……”
在歷史上,這次天災變成了王文川變法被中斷的一個關鍵因素。
這事說起來,其實挺冤的。
新法實施後沒幾年,就有一場大旱席捲全國。這場大旱製造了大量的流民,也讓舊黨找到了攻擊新法的藉口。皇帝每天都因為此事憂心忡忡,覺得這是上天也反對新法而降下的警示。
而張任俠的這張流民圖,更是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甚至在上疏時信誓旦旦地說,天下大旱全都是因為王文川的新法,只要皇帝取消新法,不出十日,必定下雨。
按照文君實整理的史料記載,皇帝取消了新法之後,十天之內果然下了雨。
而舊黨們,也以此作為新法禍國殃民、天怒人怨的鐵證。
王文川的回應,最開始是很強硬的:天變不足畏!
也就是說,不管是山崩還是大旱,都不能讓他畏懼,都不能阻止他推行新法。
而在他被罷相之後,就無奈了許多:難道天下大旱、流民四起,全都是因為青苗法嗎?難道沒有了青苗法,就不會有大旱和流民了嗎?
只是在當時,他的這種無奈的反駁,卻並未起到任何的作用。
對於楚歌而言,這次他當然還是站在王文川這邊的。
因為以現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來看,天下不下雨,地面是否乾旱,跟變法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只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而已。
更何況現在楚歌扮演王文川,要費國強兵,就必須得頂過天災的這個坎。否則一旦被罷相,新法就要被廢,等於是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