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1章 嘗試改良 (2 / 4)

因為底層是最沒有反抗能力的階層,他們交的稅只會多不會少。哪怕是太平盛世,底層人民也不過勉強吃一口飽飯,要說是因為刁民太多而收不上來稅,那純粹是胡說八道。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層透過種種方式,將本該上交國家的稅款給截留了。

所以,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這群人把錢給吐出來。

當然了,劫富的結果,不一定是濟貧。這筆錢收上來之後,到底能不能、會不會改善底層人民的生活,那都是最次要的事情。

但不管怎麼說,國庫充盈、富國強兵,至少能解決齊朝的困局,不要被金所滅。

新法的核心是青苗法,內容很簡單,就是每年青黃不接時,由官府出面代替那些放高利貸的富商、大戶,放出在當時來看相對低息的貸款,幫農戶渡過難關。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措施。

比如,允許不願意服差役的民戶交錢來免役,也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把土地按土質分成不同等級,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鼓勵墾荒,興修水利;

在京城設定機構調節市場,收購滯銷貨物等市場短缺時再賣出,等等。

除此之外,王文川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強兵之法,比如在農村中確立保甲制度、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比如鼓勵養馬、監督兵器製造、裁撤年紀過大或戰力低下的軍隊改為民籍等等。

全都檢視一遍之後,楚歌大致確定了,這裡邊沒坑。

確實都是王文川當年新政變法的內容,這個副本應該沒有偷偷改變一些細則。

而且,從紙面上來看,這些內容都是毫無問題、無懈可擊的。

新法的核心是青苗法,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夠順利實施的話,那麼哪怕其他的各項法條都沒生效,這次的變法也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

表面上丈量核實土地這一條似乎也很重要,但其實這種事情,歷朝歷代都在做。朝廷中樞,哪個皇帝不想查明各地具體有多少土地、每塊土地的產量多少?哪個皇帝不想根據土地的具體情況來收繳賦稅?

可查來查去,到了王朝末年,該收不上來賦稅還是收不上來,該滅亡還是滅亡。

所以,這條就算能推行得不錯,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何況大機率連治標都不見得好使。

而青苗法如果能順利實施的話,意義就遠不止於此了。

從表面上看來,青苗法只不過是官府出面給農民提供的低息貸款,在現代看來這並非什麼驚世駭俗的操作。

但那可是比後世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提早了幾百年。

當然,王文川的變法肯定跟凱恩斯主義不是一回事,但這種超前的思想意識,確實被後世之人所稱道,就連很多外國人,也都驚歎有家。

青苗法的內容,其實很簡單。

青黃不接的時候,農民沒錢買種子、買肥料,他們能怎麼辦呢?

要麼是賣地,要麼是借錢。而借錢的話,也只能找富商大戶借錢。這些富商大戶肯定要趁此機會狠宰一筆,收取高利貸,如果農戶還不上貸,那就順理成章地兼併土地,或者收買人身自由。

這樣一來,脆弱的農業經濟更是會遭受重創,農民破產了,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沒有任何好處。

便宜全讓這些富商大戶給佔了。

而如果青苗法能夠順利施行,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可以向官府借貸,度過難關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官府在這個過程中將富商大戶賺的黑心錢收歸國家,還可以將糧倉中的存糧進行置換,不管怎麼看,都是一種善舉。

但楚歌畢竟是後世的人,他很清楚王文川的變法最終以慘烈的失敗而告終。

也很清楚青苗法最終完全沒有像王文川預想中的那樣生效。

如果此時他再把這些新法的條目不加改變的推行下去,那麼結果也只能是像當年的王文川一樣,最終黯然退場。

“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想辦法改變其中的一些條目,讓新法的成功率進一步提升?

“應該從哪入手呢……

“從青苗法的借貸利率開始?”

楚歌首先想到的,是青苗法的借貸利率。

按照王文川當年的規定,青苗法的利率是20%,最高不得高於30%。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年息20%,這顯然是偏高的。

而且,在青苗法實施之後,確實導致了很多農戶的破產,一時之間,民怨沸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