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自然是被馬安邦營寨裡的五萬大軍吊起來打,他的歐皇屬性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反正不管是樊存的一千騎兵,還是李鴻運的五十騎兵,都壓根沒見到馬安邦的人就已經寄了。
當然,這兩個人做出了類似的選擇,但動機是完全不同的。
樊存的動機就是單純的莽,想不到下一步任務目標是什麼就想著帶人去殺叛徒試試。
但李鴻運這麼做,是因為他做過功課,知道歷史上的真實記載。
只是操作起來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李鴻運沒有再去做無謂的嘗試,而是靜下心來,開始分析。
“奇了怪了,從歷史記載來看,就應該這麼操作才對啊。
“史料原文寫,‘(虞稼軒)赤手領五十騎,縛取馬安邦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翻譯過來就是說,帶著五十名騎兵,在五萬名敵軍中綁了馬安邦,然後就一路狂奔、突圍南下,一直到渡過淮水才休息,遠遠地甩開了追兵。然後這次的事蹟威名遠播,甚至連齊朝的皇帝都為之感嘆。
“可是……這特麼哪有可行性啊?”
李鴻運本來是想抄一下標準答案的,結果沒想到抄得大失敗。
所以只好從頭再捋一遍。
“首先,目標是抓馬安邦,生擒也好,擊殺也罷,總之是得幹掉他,生擒最佳。其次,肯定得成功突圍,回到齊朝,之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挑戰。
“這一點,倒是很符合當時的局勢。”
李鴻運簡單分析了一下之後發現,抓馬安邦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當時,義軍已經作鳥獸散,以虞稼軒當時的聲望,想振臂一呼就把這些人全都再次集中起來,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當時作為義軍,最大的目標,自然是收攏儘可能多的人,歸附齊朝。
畢竟他們處在金軍的統治地帶,雖然有十幾萬人,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強的戰力,一旦金軍騰出手來,他們就要全軍覆沒。
甚至都不需要金軍親自出手,只要想辦法策反一下,就足以讓義軍分崩離析。
耿大帥被馬安邦叛亂刺死,也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耿大帥和虞稼軒一直在忙著要歸附齊朝,只是因為耿大帥的死,而被打斷了。
現在虞稼軒要實現自己的抱負,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齊朝,而且要帶走更多的人。
而帶走更多的人,還是需要聲望。
怎麼才能有聲望?
很簡單,殺了馬安邦,就是最大的聲望。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能生擒馬安邦,對義軍肯定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那麼至少有一部分義軍會再度聚攏起來,就有“挽狂瀾於既倒”的可能性。
當時虞稼軒決定冒險深入敵營去抓馬安邦,多半也是出於這樣的考量,而不僅僅是“復仇心切”的悍勇。
虞稼軒或許是個猛人,但同時也是個滿腹經綸、才氣無雙的讀書人,絕不是什麼沒腦子的莽夫。
所以,關鍵的問題,就卡在這最後一步了。
五十騎,如何在五萬人中,抓走首領馬安邦,而且還要成功突圍南下?
李鴻運原本以為,這件事情就跟很多網上文章說的,主要是因為虞稼軒如何神勇無敵,反正就是像秦開雲將軍一樣不講道理地往敵營裡一衝,神擋殺人、佛擋殺佛,一路殺到馬安邦面前,把他綁了,然後再返身原樣殺出去。
然後他試了一下,結果是寄。
根本不可能!
這畢竟是冷兵器時代,五十人對五萬人,就算單兵差距再怎麼大,這也是一場絕對不可能打贏的仗。
------題外話------
祝各位考生高考順利~都考上心儀的大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