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他在通關副本的過程中,已經很多次跟皇帝交鋒,對於這些話已經聽過無數遍,應該是耳熟能詳了才對。
然而這次,楚歌卻有了一些異樣的感覺。
一種奇特的壓力,撲面而來!
這種壓力,是皇帝的氣場所帶來的。
作為皇帝,天生就有著強大的權力慾,有著“唯我獨尊”的氣質,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普通人造成強大壓迫感。
所謂的“天威”,也就是這種氣場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楚歌對這種感覺並不陌生,因為在第一次在文士副本中見到魏昭帝的時候就能隱約感覺到,後來在“封侯非我意”這個副本中第一次見皇帝,也能感覺到。
只不過後來,隨著他對皇帝越來越瞭解,這種感覺已經漸漸消失了。
已經完全破解了皇帝每一句話背後的含義、完全摸透了皇帝的心思,那皇帝還有什麼威嚴可言呢?
所以,在刷評分的最後幾次,楚歌在扮演林襄敏面見皇帝時,早就已經變成了例行公事,即使他努力地在扮演林襄敏,表現那種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狀態,也終究沒辦法想最初那樣完美了。
畢竟那種未知感已經蕩然無存。
但現在,他卻又感受到了那種久違的未知感,感受到了皇帝所帶來的那種壓迫力。
“抬起頭來,看著朕說話!”
就在楚歌愣了一下的工夫,皇帝的聲音再次傳來。
他只好微微地抬起頭,勉強迎上了皇帝的目光。
腦海中彷彿有“唰”的一聲閃過,楚歌的思緒都像是被剝離了。
他心中知道這個皇帝其實是孟原扮演的,但此時內心卻在不斷抗拒這種想法,因為眼前皇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每個細微的表情,每個毛孔,看起來都與孟原毫無關係。
他甚至比之前在模擬試煉中遇到的那個皇帝,更像皇帝!
短暫的錯愕之後,楚歌很快反應過來。
這不正是表演的好時機嗎?
此時他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優秀的年輕演員與萬年老戲骨對戲。
在第一時間被老戲骨震到了,但也正好趁此機會入戲,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一個演員演戲,終究只是獨角戲,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
但兩個很厲害的演員演戲,那就是對手戲,他們的演技會對抗、會拼殺,內容瞬間就豐富了起來!
而楚歌最初的錯愕其實也很好地融入了戲中:林總督第一次單獨面見皇帝,暫時被皇帝的威嚴所懾,所以內心中出現了一些細微的波動,這很合理。
不僅不是扣分項,反而更好地體現出人物內心的波瀾。
想到這裡,楚歌趕忙說道:“陛下肩負江山社稷,治大國若烹小鮮,萬不可意氣用事……”
這段說辭當然也都是無數次通關之後總結出來的,大意就是說,毀堤的事皇上你自己心裡清楚就行了,我一個做臣子的既不能不忠於陛下,也不能不念嚴閣老的知遇之恩,這次顧清章的事我沒參與,但我在東南蕩寇確實困難重重,內閣的事皇上伱自己斟酌,但東南的軍資確實該發一發了。
當然,這些話說得非常隱晦而含蓄,符合當時朝臣與皇帝對話的潛規則。
按照正常的劇本發展,此時皇帝應該會誇他一句“公忠體國”,然後簡單說兩句之後,答應他軍資的事。
然而讓楚歌沒想到的是,皇帝頓了頓,說道:“好,那朕就先不問你這個。
“朕聽說,東南蕩寇,仗打得很辛苦,但連戰連捷、屢有捷報,是嗎?”
楚歌愣了。
啥?劇本里好像沒這句話啊?
怎麼這孟原還自己給自己加戲、加難度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