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袁大總管的話語落下,南堂內部的幫派會議便算是正式開始了。
其實這些例行幫會的流程都很簡單,先是由掌管各個街道的話事人上交例錢,經由袁大總管將每一筆例錢都記錄進賬後,接著便輪到話事人和長老級別的成員自由發言,向餘堂主反映他們經營兩個月來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若是自己解決不了的,他們也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向餘堂主尋求幫助。
首先第一個上交例錢的是個身材寬胖的中年男子,他朝著身後一名侍從做了個手勢,那名侍從便拿出了一疊銀票交到了袁謙的手中。
袁謙仔細的點了一下銀票,確認無誤後,便記錄在他手中的一張白紙上,隨後說道:“金迎街,上交例錢一萬三千兩。”
其實,袁謙之所以把收取到的例錢金額報出來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南堂旗下一共有八大街道,餘展龍曾經為此設立了一個規矩,就是在他手底下每一條街道的負責人,在每一次南堂幫會上交例錢時,都會按照例錢的金額數目進行相應的排名。
例錢的金額排名前三的話事人,餘展龍便會在金額中抽取出三成的銀子贈回以作賞金。
但若是排名墊底的話事人,餘展龍卻會毫不留情地將其話事人的身份罷免。
不得不說,餘展龍在管理方面確實有著頗為出色的能力。他所設立的這個制度,可謂大大提高了手下各個話事人管理地盤的積極性。
因而在上交例錢給總堂時,南堂所上交的金額往往都會高於其餘三堂。
自從第一個話事人上交例錢後,其餘各個話事人,也是開始依次地把例錢上交到了袁總管的手中。
“金蘭街,上交例錢一萬六千兩。”
“金壽街,上交例錢一萬一千兩。”
“.……”
“.……”
各個話事人上交完例錢以後,都是在暗地裡估摸著自己上交的金額能夠去到排名裡的哪一個位置。
那些數額較高的話事人看上去倒是顯得輕鬆,一些金額較低的話事人,則是一臉忐忑地聽著袁總管報出數額,直到確認自己沒有墊底以後,一顆懸了的心,才算是放了下來。
而當輪到他們的少主劉衝上交例錢時,在場的話事人,竟都是不由地多加了幾分注意。
“金元街,上交例錢三萬八千兩。”
“金盛街,上交例錢四萬零八百兩。”
袁總管鄭重地念道,話語方落,其餘絕大部分的話事人,都是不禁地向劉衝投向了羨慕的目光。
眾所周知,劉衝因為有著餘堂主的特殊照顧,手裡握著南堂地理位置最好的兩條街道,“金元街”和“金盛街”的管理權。
這兩條街道位於瑜洲城的商業旺地,其吸金盈利的能力遠非其他街道可比。
所以幾乎每一次上交例錢,這兩條街道上交的金額都是佔據了前三名中的前兩個位置。光是靠著那兩份賞金,劉衝所賺取到的銀子,幾乎就比其餘幾名話事人加起來都要多。
但即便如此,其餘的話事人也不敢有什麼怨言。
誰叫人家是堂主的義子呢?即便人家要把八大街道都攬下來,還不是餘堂主一句話的事麼?
而此時劉衝則是表現出了一副理所當然般的傲然,他甚至對在座其他的話事人,都心存著蔑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