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漸暖了,人們陸陸續續出來忙碌起來,為未來做準備!
成都城市集上也漸漸熱鬧起來,有了一種復興之態。
皇宮書房之中。
劉禪手中拿著鄧芝送來的摺子,一臉的笑容,鄧芝送來的正是漢中目前進展情況,以及一副水利地形圖。
漢中畢竟富饒萬里,土地肥沃,隨著成都近四萬人遷過去,目前最基本土地分配已經完成,建設水渠亦在準備中,但從鄧芝送來的水利地形圖上,不難看出,整個漢中大地,皆需要漢水這一主河流來盤活,目前已經選定了四處根基之地,正準備等冬日一過開土動工。
“伯苗不愧是我蜀中大才,雖然朕不深懂水利一策,但是朕卻也看出這四道水渠之便,以山脊為主道,取漢水之巔,源源不斷運至山腳沃田,這確實是巧妙。”
攤開鄧芝的水利地形圖視於眾人,劉禪笑道。
下方諸大臣紛紛上前圍觀,片刻後更是紛紛點頭贊同,蜀中地形是經歷過大變的。
四百年前,劉邦同樣在蜀地,四百年後劉備也入主蜀地,但是按照原來歷史,劉備的結局是困死在了蜀地,並未能夠一衝而出,這不僅僅是雙方力量的差距。
試想當年項羽也是勢力龐大,唯一與曹操不同的便是項羽智商不行,而又不聽從權下謀士之言,只能為將不能為君,曹操卻是老奸巨猾,出了名的知錯改錯不認錯,如此優秀的品質,足可以讓他在亂世混的風生水起。
除此之外,那便是蜀中的地形變了!
這並不是胡口亂說,而是真真切切的事,漢朝之時,蜀中發生過一次規模巨大的地震,而正是這次地震,改變了漢中的走向。
原先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偷渡漢水,一舉攻入中原,到了三國時期,已經徹底無法遵從,蜀中的水路徹底被斷,若想由水路攻入中原,必須要經過荊州襄陽一地。
所以這才是諸葛亮之所以嘆息荊州丟失的原因,因為丟了荊州,蜀軍陸路、水路兩路並進的計劃便無法實現,同時這給蜀國攻入中原的難度增加了不是一點半點的難度,蜀軍蝸居在蜀中,魏軍打不進來,蜀軍同樣很難打出去,出征的費用也變得極高,甚至是正常行軍的兩倍之上。
如此大事商議,孔明自然也在場,望了一眼靜靜躺在書案上的水利地形圖,明邃的雙眸中攜著一絲濃濃的欣慰。
他給鄧芝的並沒有這麼完全,或者說只是一個參考,就像一道數學計算題,他只是出示了最終答案,整個步驟還需要鄧芝來慢慢推導,如今很顯然,鄧芝做到了。
“尚書大人真乃大才,先是為我蜀國出使江東,促成蜀吳聯盟,如今在漢中又搞得如此風生水起,真乃蜀國之棟樑啊!”
聽著有人如此說道,劉禪卻想起了另外一點,按照歷史計算,雖說鄧芝是在公元251年掛掉的,但是他卻是三國有名的長壽,他近乎見到了漢末亂世以及三國末期的數十年歲月,死的時候足足八十八了,那現在也該有六十一歲,可單從外貌來看,鄧芝卻還是三四十歲的模樣,劉禪的好奇心在這一刻被莫名的點燃了。
但是好奇卻又不能問,你好端端的問這個,在場文武會用什麼目光看你?
孔明恭敬拜道:“陛下,如今漢中文有伯苗,武有驃騎將軍馬超、鎮北將軍魏延,此三人鎮守,可以說北境無虞,我們該是時候著手南中之事了!”
南中......雍闓、朱褒、以及高定叛亂,號稱十萬軍,不過這在一些史書上表現的並沒有多厲害,反而是孟獲,這個蠻族大族,硬生生拖了諸葛亮近一年時間,甚至還有七擒孟獲的典故。
不過那都是明年的事,目前的劉禪雖然想著凡事早做準備,但也只是想到募兵,距離平南亂還早,這期間難保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相父,南中之事朕也著急,特別是想到我大漢的子民正遭受亂軍的蹂躪,朕便心痛如割,恨不得馬上出兵滅了這群反賊,但是我蜀中無遊兵啊,要想平亂,必須徵兵!”戲精上身,劉禪一把鼻涕一把淚道。
“陛下,一時之間徵兵怕是很困難!成都先是撥出四萬人去了漢中,如今人口已不足十萬之數,如何徵得那麼多兵?”孔明有些不甘道,儘管如此,但是語氣中卻絲毫沒有埋怨劉禪遷民之舉,儘管劉禪遷民遷得都是一些身強力壯的主。
按照古時的軍民比例,應該是一比十,十萬人中能組出一萬人的兵馬,一但超過國家的負擔便會有些重,同時結合史書中蜀吳魏三方的總人口以及兵馬人數同樣也能看出,三國一直控制著這個人數,一直在這個臨界點徘徊,不過誰都不敢輕易超出,兵馬可不是那麼好養活的。
如果按常規方法徵兵,成都的確很難,只能拉出來一萬人,一萬人如何平亂,歷史上諸葛亮可是帶著三萬新甲南下,深入不毛之地,費勁千辛萬苦方才成功。
一萬人,不用想,鐵定玩完,別說七擒孟獲,打上個幾局就沒多少人了!
“如果按照之前我們提出的鼓勵從軍、服兵役政策,徵來計程車兵再一定程度上去輔助百姓種田,藉此來形成良性迴圈如何?”劉禪試想道。
畢竟從伊籍前幾日的上奏的表書來看,蜀中如今人口民生方面展現出一面良性發展的局勢,除去兵役,他們的生活其實跟和平年間差不多了,特別是在物價問題漸漸穩定之後,常平倉的作用越來越大,百姓已經能夠感受到一種戰亂後的幸福感。
“陛下,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強多增加幾千人的額度,畢竟一切的事物都是有著限度的,超過了即便得利也是一時之利,將來迎來的反而是更巨大的問題。”諸葛亮苦笑道。
劉禪一直認為,自其穿越而來,一切的事物只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今沒想到,因為自己遷民的決策,反而影響到了平南中之事,想必當初諸葛亮從十幾萬人的基數中徵調出三萬人已經是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