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劉禪聽了孔明的話,確實心動了,雖說孔明歷史上的決策並不是都做得很對,但是大多數還是成績很出色的,畢竟沒有誰可以做到不失誤,哪怕三國後期的臥龍冢虎,也都有過決策失敗的時候。
“相父,此計真的可行嗎,一旦有所差池,屆時可是連朝廷都受到波及!”畢竟這是拿國庫的東西來賑濟啊,對於目前的蜀中情況,常平倉中的物資絕對不會有所剩餘,屆時怕是還會不夠!
“陛下,之前我們並未發現經濟問題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如今蜀中百姓怕是對我朝廷的信心有所動搖,若是不能及時安撫百姓,臣擔心會譁變,畢竟市場的動盪已經影響到了百姓的基本生活!”
見劉禪還有些猶豫,孔明再添一把火道:“陛下,我等臣民畢竟是外來人民,昔日有先帝之盛名,再加上我們入蜀後處處行仁政,造福百姓,進而得到蜀中百姓的支援,故此方能站穩,繼而實現復興大業!如今若是失了民心,怕是難以在蜀中立足,到時大業必將難興!”
“相父給朕交個底,到底能有多少把握?若是蜀中目前剛建的常平倉全部開倉賑濟百姓,能拖得了多久?”
“回陛下,一切還需對常平倉中所存物資數目進行仔細清點,清點過後才能結合目前蜀中百姓缺糧少物的現象給予答覆!”
右手輕輕抵在下把處,劉禪有些鄭重道:“相父,常平倉物資數目清點就沒必要了,董允入庫時都有記錄在冊,稍後調來一看便知!黃皓!”
“奴婢在!”在一旁伺候的黃皓低著頭,拖著步子上前回應道。
“速去找董允借常平倉總賬交予相父審閱!”
“諾!”
黃皓連忙退出後,孔明有些不確定道:“陛下,休昭的賬本能否確定無誤?”
劉禪笑道:“相父儘管放心,賬本一天一匯總,一天一記錄,其中之所需盡皆準確無疑,只是少了當日一天的量罷了!主要問題是隻能帶成都東城四倉的賬本讓相父一覽,其他地方的記錄因為距離過遠,怕是無法及時送到。”
“其他郡縣可延緩開倉賑濟百姓,但是卻不能以此為藉口,漫無目的的延緩,必須派相應官員前去核實賬目,監督實行!”孔明不容置疑道。
片刻後,劉禪突然抬起頭,雙目之中一抹青芒一閃而過,令得孔明也是微微一愣,劉禪整個人前後判若兩人,彷彿下定決心般,語氣堅決道:“好,就依相父所言,開倉賑濟百姓,恩澤於民!”
“來人!擬旨!”黃皓走後,只能有一位面生的內侍官伺候著哪來筆墨紙硯,準確點應該說除了黃皓,對其他人劉禪都很面生,難怪歷史上劉禪那般親近黃皓,最終讓他權傾朝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很快黃皓便取來賬本交予孔明手中,由於賬本之上記錄的極為準確清楚,孔明很快便能瞭解常平倉目前具體情況,屆時配合劉禪的聖旨,傳遞給成都各處!
常平倉建倉沒多久,物資剛剛發進去沒幾天,便被拿出來發下去,這也真的是罕見。
不過罕見歸罕見,訊息一經散出,響應很是激烈,倉庫還未準備好,便有著百姓擁擠在門口,有些東西可有可無,但是生活必須品是不能缺少的。
而之前見過孔明的那老丈,此時也真在人群中,滿臉的激動欣喜,心中更是感恩著丞相,沒想到朝廷真的出面解決問題了,丞相果然還是愛民的。
“肅靜!”“肅靜!”
“都排好隊,一個一個來!”
似乎考慮到發放場面有些亂,孔明特意調來城防軍維持秩序,如此一來,倒也沒有發生什麼慌亂搶奪之事。
發放時,不起眼的一側,身著便衣的劉禪跟黃皓目睹著常平倉外的一切,兩人感觸頗深。
劉禪似有些自嘲,作為穿越黨,他有著主角般的目標與鬥志,想著做一名不一樣的帝王,可誰知,身在皇城,永遠不能看到百姓的疾苦。
正應了孔明那句話,親眼見過才知道情況,其他人說的都不過是一堆資料,遠沒有現實更具有衝擊力!
輕嘆一聲,劉禪似是自言自語,頗為無奈道:“如何才能真正瞭解百姓疾苦?”
孔明說的有道理,蜀中很多政策得以推行,正式依賴民心所向,開聚賢閣,遷民,建廠等等舉措,雖有朝廷極大力度的推動,但是若是百姓內心反對,那絕對不會這般順利,想反會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常平倉的物資終歸數量稀少,朝廷還是要留有一部分應對自身,畢竟距離下次收繳賦稅還早,幫助百姓但是缺也不能苦了朝廷那幫官員。物資發放僅僅持續不到三天時間便結束了,價格還是按著現行市場價。
儘管價格高,但是仍架不住哄搶,價格高也不能不吃飯啊,成都的存糧只能起到一時接濟作用,終究不是徹底解決之法,這一點,孔明和劉禪內心都清楚。
幾日後,建業城吳王宮內,一身錦袍的孫權端坐上位,一雙銳眼不禁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尤其是配上那多年上位者的氣質。
看著回到江東,稟報蜀中一切的張溫,孫權英氣十足的面龐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怒變化。
待張溫一一回稟完,孫權似有些不滿,責問道:“孤聽說,為討好蜀國,你在上報的表書中稱其為蜀漢?”
聞言,張溫身影皆是一頓,稱其蜀漢這是張溫自己的主意,的的確確有著討好之意,畢竟是為了孫劉可以再度聯盟,所以儘管他知道這可能會讓王上不高興,但是卻仍如此辦的原因。
這件事情很多明眼人都能明白,不過江東諸臣卻沒人願意替其解釋些什麼。
王上的態度也讓張溫有些意外,俗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為了孫劉聯盟,不過是個名號罷了!
但是對於孫權這些上位掌權者來說,名聲往往很重要,古之今來,因為維護名譽聲譽,不惜一切的帝王並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