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更新章節錯誤,原是一百二十二章寫成了一百一十二章,是小藥的粗心,如給諸位大大帶來不便,特在此賠不是了!對不起!
正文:孔明聞言,心中微微有些著急,倘若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對蜀中來說確實是致命打擊,尤其是現在漲價最嚴重的竟然是鐵製品,乃至生絲、漿、筋角、丹砂之物,這類東西可是關係到蜀中下一步的發展。
絲綢、鐵器的影響尤為重大,關係到漢中戰略中最為重要的平羌策,平羌策若受阻,相應的北伐必定也會延遲,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家裡亂成一團糟,又如何去打仗?
手中羽扇緩緩揮動,孔明雙眼盯著書案,一言不發,又好似在想些什麼。
見狀,其他四人倒也不敢輕易打擾,說實在的,自先帝離去,他們已經漸漸形成遇大事便靠孔明抉擇的習慣,這不僅是孔明地位所造成的,還是其長久以來不放權所造成的。
不過好在這次孔明依舊沒有讓眾人失望,雙眼回神,孔明抬頭看向孟光,微微一笑道;“孝裕,你剛才言,鐵器及絲綢價格上漲尤為嚴重?”
“回丞相,此時當真,這是臣今日私下打探衡量到的,不止絲綢、鐵器,還有鹽、魚、乃至酒肆的酒價格同樣上漲厲害,原先的錢現在只具有一半的購買力,百姓之中已經誕生恐慌,若不及時處理,臣擔心後果會更加嚴重!”
耐心聽完孟光的回答,孔明彷彿更加確定了什麼一般,隨後開口:“此事蹊蹺的很!雖說劉子初當時獻的百銖錢政策留有很大弊端,但是同樣卻也能夠豐滿國庫,儲備資金,供我軍下一步戰略部署。”
“不止如此,當初為此事某還曾於先帝商量許久,當時根據銅錢的年發行量以及市場流通購買力的預估水準,推斷出至少三十年間是不會爆發太大的商業危機,而此次的物價上漲,幅度太大,而同時又太過隱蔽,爆發前沒有一絲徵兆,爆發後絲毫不留餘地,兩天時間便嚴重威脅到市場行情,所以某猜測絕對是有人故意為之!”
“而先前,據孝裕所言,上漲最快的是絲綢、鐵器、鹽、魚、酒這些東西,這就更確定了亮的猜測,試想,若是此次物價上漲是自發形成的,那起源點應該是百姓,應該是民間,鹽、魚這等食材價格上漲還算正常,但是其他的東西,注入絲綢、鐵器、酒水就未免有些不正常了。”
“鐵器百姓主要是一些農具、生活器具,這些又能用得了多少?再者酒水,連年征戰,百姓家中有能力,購買酒水者怕不多,就算有也不捨得,因為他們還要留著錢過冬!就算他們買了酒水,那絲綢呢?陛下發展經濟,改良絲織業,雖由於獎勵政策,百姓手中一月可有一匹錦,但是那也僅僅是一匹。”
“如何能夠做到兩天之內影響整個市面經濟?”
聽著孔明的細細分析,董允、伊籍等四人,皆不時微微點頭示意,這是他們未發現的,或者說這是他們沒有想到的。
“某思前想後,在經過孝裕再三確認後,對於這些上漲厲害的東西,其大都掌握在朝廷手中,絲織業朝廷主抓經濟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鐵器、魚、酒,這些都是蜀中經濟發展所主抓的領域。”
“為甚麼魚的漲幅遠超豬羊牛鴨鵝?就因為朝廷大肆建設魚市,發展漁業的原因,若某沒有猜錯,漁業的經濟問題最先應該出現在永安、涪陵一帶,那裡臨近河流,而朝廷也因地制宜在那大力發展漁業,除此之外朝廷還曾大肆修建冶煉廠、酒肆等一系列設施。”
“這與上漲物資的最嚴重的類別可謂是不謀而合?巧合嗎?當然不是,這是有人在故意針對我蜀中經濟。”
“莫非是東吳?”孟光彷彿抓到了關鍵點,丞相曾說過漁業的經濟崩盤是從永安、涪陵一帶過來的,而那裡臨近東吳,如此想來,難免不讓人懷疑。
無需孔明判別,鄧芝便率先否定道:“不可能,我蜀中抵禦住了魏國進攻,但卻同樣損失不下,東吳還保有不少實力,臣斗膽直言,我蜀國在蜀吳魏三國中無非處於最劣勢,魏國最強,此時作為強於我蜀,弱於魏國的東吳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進攻弱小,反而應該團結弱小蜀國,共抗強大魏國,如此方為上上之選。”
“不一定能夠排除東吳反其道而行欲吞併我蜀中,與曹魏形成南北對峙之局!”董允道。
“絕無可能!我蜀國將士悍勇,東吳若犯,吾等必全力而出,兩方不論誰贏都不會好到哪裡去,屆時縱然得了地盤,短短數年之內怕也難以恢復,屆時曹魏大舉南下,天下必被其所囊括。縱使孫權有心,陸遜也絕不會看不透,此時雙方唯有合作,方能生存!”鄧芝微微反駁道。
一時之間,雙方各持觀點,誰也不贊同對方,竟隱隱有些爭吵不下。片刻後,眾人見爭吵無果,反而看向了孔明,意思是想著讓他來決斷。
輕撫了一下竟有了些許斑白的鬚髮,孔明搖頭道:“如今之計最主要的是想辦法如何解決此次危機,而不是在這裡深究是誰下的手。”
聞言,鄧芝、孟光臉上不禁有些掛不住,面帶羞愧,低著頭,不再言語。
“伯苗,你且帶人嚴查各港口,城門今日進出口之人是否有大批外商!”目光望向鄧芝,孔明嚴肅吩咐道。
“至於如何解決蜀中當前物價持續上漲問題,恢復五銖定製,平衡天下錢物輕重,恢復購買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此方為上策!然益州礦產不足,尤其銅礦最為匱乏,故而先帝昔日無法多鑄五銖錢,反而只能鑄小錢。”
“恢復五銖錢只能留作以後,當今應先嚴格控制市面上的百銖錢數量,將發行量與蜀中每年經濟盈利大致相等,確保價值穩定,此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苦難重重,若想如此,還需細查蜀中各行各業之收穫,甚至準確到一郡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