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天飛火龍”??這會是個什麼樣的狗血鬼東西呀??!?……它媽的,這外星王木匠,他該不會乾脆厚顏無恥的就拿出了一支現代火箭筒出來?並扛著它去橫掃對面的那些“無辜元朝軍團們”來吧!??真是你妹、你妹的鴨!!!若一定是那樣的話,別說是這會兒他對面那,立馬就會顯得可憐兮兮來了的大元帝國了,可能就是此時的全世界、全星球!將來也會被這爛人給溫溫順順的踩在了自己的魔爪之下啊……(若真如此的話,老子這作者,也會無比抗義的就當場絕筆不寫了!哼!試想想狗血這東西,本來就禍害我中華民族幾千年了!因此,在下堅決不會再向現在的時代青年們灌輸這些古怪離奇的狗血故事了!哼!總之,吾寧死,不狗血呀,呀呀呀呀呀呀!!哼哼……!萬一呆會兒這王爛人真的扛出了那火箭筒之類的現代武器,我保證!本書立馬就會於本章封筆、並大結局之!!還是剛才那句老話,那就是吾寧死,也不再去拾他人之牙慧,又在這無恥的繼續寫這爛王木匠的離奇神話故事了!請廣大讀者在此幫忙見證,並監督著在下!吾將一定會說到做到啊……)
……真是天可憐見我這並不算太醜陋的文痞戴夢軟劍仙呀……!因為此時王木匠操在手上的那張“竄天飛火龍”大弓,並不是偶無限擔心的那“九二火箭筒”之類的狗血武器啊!(真是感謝上帝、如來佛、太上老君呀!!呀呀呀呀呀呀……!)
但是這張弓也很明顯是王木匠作了點小弊的。為什麼呢?原來那張弓,竟然是一張此時雖處在同一時代,但卻遠在了歐洲海島上的“蘇格蘭長弓”呢!(想想此時大航海時代還未到來,那還遠在元朝大都皇城裡的馬可波羅兄,也不可能向王木匠這敵國將領,來傳授這種先進武器的製作方法吧!?!而這爛人王銀棍,他如果不是作弊的話,他又是如何得到這種“西洋先進製作工藝”來的呢!???唉…!所以偶還是深深的懷疑著這卑鄙的王木匠,他肯定是還有嚴重作弊之嫌呀……!唉……偶無語、偶鬱悶中呀……)
並且這王爛人的那張“蘇格蘭長弓”,看上去好像比蘇格蘭當地的騎士們用那種,還要先進得多!(???!!!……)
在它的前方箭頭兩側,居然被做成了後世飛機翅膀的構造(???),然後在這箭頭下方處,一節竹筒內給裝上了王木匠“自行研製”的高燃新制桐油,並且那節竹筒的兩邊,也給這爛人安裝上去了兩支“符合現代飛行動力學的飛翼”來……(我!?你妹呀,王木匠!?你這還是多少參了一些萬惡狗血進去的呀!?你妹!你妹呀……)
……宋軍大艦甲九船上,此時近千人的宋國士兵們,還在那匍匐躲避著元軍的炮火利箭……在這雙方軍力對比中,若論雙方艦船的質量和大炮的威力的話,很顯然是先進的宋國一方,佔有了絕定性的上風的。但是若論弓箭和陸上衝殺的話,又很顯然是擁有“絕世改良”了蒙古馬鐙的元朝軍隊佔了上風的。並且這忽必烈的爺爺成吉思汗,早年曾彎弓仗劍,率領著自己的數十萬蒙古鐵騎,是橫掃了幾乎大半個歐亞大陸的啊!所以現在的蒙古軍團,那是久經沙場,殺伐驍勇,並且擁有大量自行仿製的“蘇格蘭長弓”的,這個時代最強大的一支陸上武裝力量!
因此,在剛才的宋元兩軍遠距離對戰中,宋軍除了用自己的先進大炮壓制一下敵人之外,其餘時間大部分士兵將佐們,都只能隱蔽在船上的障礙物背後,以躲避元軍長弓手們隨時都會勁射過來的利箭了……
宋軍士兵其實也配有弓箭,但由於這宋軍的制式弓箭射程太短(大概還不到一百米),所以在面對敵人那邊的“仿製蘇格蘭長弓”那近乎三百米的恐怖射程時,宋朝方面就只有躲避捱打的份了!
……隨著這艘宋軍甲九船前方的那“大元丙一號副座旗艦”的高速衝近,丙一號艦上的敵人幾乎都在開始歡呼起來這將要取得的勝利了:“殺呀!殺上宋蠻大船上去搶金銀和女人呀!殺殺殺!殺呀!宋蠻匹夫們聽著,馬上就跪滿在你們那甲板之上,恭迎李恒大人上船受降呀!否則的話,別怪我們介時殺得你全船一條性命都不留下呀!!!殺呀呀……!”…“殺!殺殺殺!屠盡宋國南蠻呀!”一群元軍丙一艦上的官兵們在那大聲對這邊咆哮著。
“你媽的!!你以為你們的長弓厲害就贏定了是吧???這下好了!老子這請來了天上的火龍來了呢!!來呀呀!!艦上大炮給我全部聽令!開炮!開炮!立即開炮呀!!”王陽明手握長弓,下完命令後。便在自家數門大炮的隆隆轟響掩護之下,飛身躍上了本船的一個高臺之上……!
“嗖……!”他手中的竄天飛火龍“火箭”,自甲九艦之上,綻放著烈烈奪目的熾焰,竄空而出…直飛著前方的敵丙一艦大船而去……
附一章:《關於本書文字敘述,有過於“現代語言化”之嫌的幾個問題,在下與廣大讀者朋友們進行商榷》
首先筆者在此要向廣大讀者朋友說明的是,本書是筆者我於現在這個資訊時代創作出來,並讓它供廣大現代讀者、特別是現代的青少年讀者們來閱讀欣賞的。所以筆者我在創作此書時,肯定會盡量貼近現代人的語言習慣來敘述它的故事情節了。此所謂“行文達意”,在下為了讓廣大讀者們能更好的理解閱讀,於是就最大化的去靠近了讀者朋友們的現代語言習慣,讓本書能更好的達到“向讀者朋友們準確的達意”這個目標上來。介於這些此種因素,本書的文字表述風格,便成了現在這種“有過於口語現代化之嫌”的行文風格了。在此,筆者我向廣大追求嚴謹風格的讀者朋友們致歉,並誠心實意的請求你們的理解與原諒!
然而話又說了回來,倘若我們一味的去追求,將本書中的對白,全部嚴格地遵循那七百多年前南宋國的當時語言對話風格來寫的話。吾在此也不妨告訴大家,若真要像那樣的來寫作,我這文化水平就顯得太低,並且也根本達不到那個如此“高潔”的寫作檔次來,這下好了吧!
況且七百多年前那宋國的真實市井語言對話,它實際上是今天我們這些現代人們很難聽得懂和完整理解的啊!比如下面筆者摘抄自蘇東坡他老人家的《東坡易傳》之其中一段: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乾”之所以取於“龍”者,以其能飛能潛也。飛者其正也,不能其正而能潛,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飛者,龍之正行也;天者,龍之正處也。見其在田,明其可安而非正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三,非龍德歟?曰:否。進乎龍矣。此上下之際、禍福之交、成敗之決也。徒曰龍者不足以盡之,故曰君子。夫初之可以能潛,二之所以能見,四之所以能躍,五之所以能飛,皆有待於三焉。甚矣三之能處也!使三之不能處此,則“乾”喪其所以為“乾”矣。天下莫大之福、不測之禍,皆萃於我而求決焉。其濟、不濟,間不容髮。是以“終日乾乾”,至於夕猶“惕”然,雖危而無咎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下之上,上之下,其為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者,均也。而至於九四,獨“躍”而不“惕”者,何哉?曰:九四,既進而不可復返者也。退則入於禍,故教之“躍”。其所以異於五者,猶有疑而已。三與四皆禍福雜,故有以處之,然後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今之飛者,夕之潛者也,而誰?非“大人”歟?曰“見大人者”,皆將有求也。惟其處安居正,而後可以求得。九二者,龍之安;九五者,龍之正也。
上九:亢龍,有悔。
夫處此者,豈無無悔之道哉?故言“有”者,皆非必然者也。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見群龍”,明六爻皆然也。蔡墨雲:其“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龍飛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古之論卦者以不變,論爻者以變。“姤”者,初九之變也;“同人”者,九二之變也;“大有”者,九五之變也;“夬”者,上九之變也;各執其一,而“坤”則六爻皆變。吾是以知用九之通六爻也,用六亦然。
……
以上當時的蘇大學士這滿篇的之乎者也,我不知道能有幾個功力高深的讀者朋友能將它通讀且看懂了的?!順便說一句,那大宋國當時的所有文字書籍,它媽的都是沒有標註現代的標點符號的啊!(也就是說,即便在下艱難地用當時的文法寫出了一本“嚴謹的歷史小說”來,那麼只要在下是在那本書中,使用了標點符號的,它也只能是一部準確意義上的“偽古代作品”了!哈哈哈哈哈!總之,如果我們一味地要去堅持鑽這個牛角尖,難道就不是古語所云那,“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來著嗎???)
好了!現在筆者與諸君都行筆商討到了這裡時,我個人認為,也就沒有必要和大家再廢話那什麼“它媽的小白作者戴夢軟吶!那七百多年前的宋朝人,真會如你書中所寫,一口又一口的在那謾罵著‘你妹,你妹’這樣當今才流行起來的口語來嗎???戴夢軟實乃帶壞青少年之有罪之人鴨!”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了。
總之,請大家記住,在下這是在寫供大眾娛樂消遣的通俗小說。而不是像司馬遷那樣在寫供後世考究佐證的《史記》來著……
文中所言若有不甚周全之處,萬望廣大讀者朋友們,千萬原諒偶這“網路文學永遠的小學生”;還又是嚴重陽痿病患者的不才倒黴鬼作者、戴夢軟吧!
此致:敬禮!
罪人戴夢軟,公元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日落筆於中國、向諸君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