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院久沒有訪客,今天,草坪上停了很多好車,這些都是來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的父母停泊的。
晴雯從窗戶那裡向外看,一個媽媽正在追著一個孩子加衣服,還有一個孩子乾脆就坐在地上不起來,好像是和自己的父母在慪氣。
看似,這些從老牧師的教區來的家長都很富裕,而這些孩子卻都還是一些熊孩子。
晴雯知道,此刻,孤兒院教室的窗戶那裡,一定正貼著很多張孤兒的小臉兒,他們也一定很緊張,覺到這些新來的孩子的身世和命運簡直和自己的有著天壤之別。
晴雯其實作為新任院長,對這個在權宜之計之下為了增加收入而制定的夏令營決定還是心裡很七上八下的,畢竟,這次是不同階層孩子混搭在一起的一次活動,不知是不是會變成不可調和的衝突,還是真的能夠在不同的人之間達成某種理解。一切都還未可知。
“這樣的住宿條件還好意思收這麼貴的費用!請問你們院長大人在哪裡,我要直面她,好評評理。”
晴雯躲在自己的小屋裡,聽見走廊裡吵吵嚷嚷。
她自從被推舉為院長之後,每天裡都在如履薄冰,生怕由於自己資歷不夠而導致錯誤的發生。
然而,只要是往前走、正在努力地做事情,就會不可避免地會發現衝突、矛盾、阻礙,甚至是來自自身的否定和障礙,但是,晴雯已經顧不上那麼多了,畢竟,孤兒院已經窮到要揭不開鍋啦。
生存,當生存成了首要問題的時候,一切什麼尊嚴啊、格調啊、氣節啊、障礙啊、麻煩啊都必須為之讓道兒。
晴雯為了生存也是不顧一切啦。
但是,她此刻寧可躲起來,也絕不出頭,倒不是晴雯不敢承擔的緣故,也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寧可犧牲自己下屬的原因,而是,做事情要講究策略,如果這樣的小事都要鬧到院長這裡,讓院長出面的話,那麼,不僅反應了底下人的無能,更是一種全盤失策和全無退路。
晴雯站在自己屋子的門口,諦聽著外面的動靜。
“我說,這位家長,我們的收費可真的是符合國家規定的行業收費標準的。”
這是二嬤嬤的聲音,如今,她在組建公共關係部和客戶部,把底下的人指使得溜溜轉不說,還特別會打氣兒,她的下屬一個個不僅沒有因為她的指示而煩惱和方案,反而,已經明顯是被她如催眠般地給洗腦了,而且,都變得有了某種除了自身是嬤嬤的宗教氣質外,還多了份職場女性的氣質。
只聽見剛才那位說話兇巴巴的家長還在義憤填膺地對峙著:
“收費在行業內偏高也就罷了,關鍵是你們孤兒院操辦夏令營的硬體條件也太差了吧,你看,這廁所的蹲位明顯不夠多,你看,你們食堂伙食的選單也太清湯寡水了吧。”
這一回,晴雯偷聽到的是,應付這位刁難的家長的不是身為中層管理者的二嬤嬤,而是二嬤嬤手下的得力干將。
“我說,你這位家長是不是有點事兒多啊,你來這裡,到底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我猜想,一定是你覺著家裡的孩子不好管教,而且,也缺少集體主義精神,所以,你才捨得把他放在我們這裡的。你的需求導致你能夠在老牧師貼出告示後馬上呼應、報名,我們這個夏令營就是為你的這一需求舉辦的。”
那位家長怎麼會輕易就服氣呢,她接著說:
“嗯,我對你這位嬤嬤,很是尊重,因為你說的很對,我就是覺著家裡的孩子讓我很頭疼,特別是到了假期,更沒辦法看得住,這夏令營確實滿足了我的需要,正中我的下懷。可是,我覺著吧,你們要是打著羊頭賣狗肉的話,我作為顧客還是可以向相關部門,比如教育部啊、工信部啊、民政部啊提出我的訴狀的。”
晴雯一聽,連訴狀都能說得出口,可見這個家長有多麼地小氣,又是多麼滴善於運用自己的權益和工具。
她有些犯愁,怕二嬤嬤她們會應付不過來這樣難纏的家長。
只聽到二嬤嬤對那個家長說話了,她說:
“這位家長,你聽我說,你做事要依據法律,我們簽署的夏令營合同可沒有說一個假期的夏令營下來,孩子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以保障你心目中所預想要達到的效果,但是,我們會盡力,在限有的硬體條件下把這個夏令營所要達成的效果儘可能做到、做好,這需要你的支援和信任。如果夏令營的初期,就因為這個專案的個別、不是最關鍵的指標,而提出你的訴狀,那麼,你毀壞的不僅是這個萌芽中的專案,你毀壞的是幾十年來孤兒院和老牧師所在社群的友情財富。”
這時候,三嬤嬤的聲音也出現了:
“這位家長,我們的這個專案是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審批透過的,政府部門不僅要結果的回饋,還會針對這個專案的硬體條件進行稽核,你要是不滿意的話,可以退掉夏令營,也可以去政府部門理論,但是,請你不要忘了,當你沒有支援這個專案的進展,而成為這個專案的異類聲音的時候,那麼,你可能不僅不再被社群的主流接納,還會由於你的這種一類聲音而導致一個專案的夭折。”
晴雯聽到那個家長說:
“哎呦呦,我不過是提了一點意見,你們這三四個人就圍上來和我理論,好像我是個惡人似的。”
只聽見一個十一二歲少年的聲音,他說:
“媽媽,你別在這裡鬧了,要知道,我喜歡這個夏令營,總比呆在家裡背荷馬史詩和被我爹罰站要好。“
那個家長的聲音一下子變得柔和起來,說:
“孩子,媽媽對不起你,不知道你真的看到這樣的環境還願意呆下來。既然你表達了你的意見,那麼好,媽媽就不在這裡廢話了,你好好地過你的夏令營,到時候,可別中途回來求媽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