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鐘聲濤濤,林間松柏颯颯,響鈴等在原地,寒氣襲來,不覺得一個激靈。
眼看夕陽西下,她剛以大公主之名借過了幾匝禪房,又得老和尚吩咐小和尚,為大夥兒準備了齋飯。
看著寶玉和韋小寶匆匆而來,響鈴暗語傳過去,道:“天色已晚,此地生疏,不易夜行。用膳罷,早些個休息,明兒個再尋。”
寶玉和小寶這才鬆了口氣,好在沒有耽擱了大事兒。
晴雯自進了幽幽寺,一任響鈴她們一道牽引著行走,腳步沒拉下,精神卻恍恍惚惚。
木木呆呆的釣魚小書生此番情形,連響鈴都看出了些端倪。他是從來就沒來過這樣梵音善果之地。
隨著木魚聲在大殿裡的幽幽迴響,兩個小和尚拎著兩個桶,在每位施主前用木勺鄭重地將一粥一菜盛放在木案上一字排開的木碗中。
木案後面,分別坐著老和尚、響鈴、釣魚小書生、寶玉、薛蟠、韋小寶、茗煙。
薛蟠探頭看了一眼木碗裡的伙食,吐了吐舌頭,把想說的話重新嚥了回去。見大夥兒雙手合一,謝過盛飯的小和尚,也像模像樣地學著鄭重其事地謝過,方才拿起筷子。
三下五除二,眼前的木碗已空,個個眼睛冒光,嘴上留光。
“真真是珍饈藏在深譚古剎中啊,”寶玉不由自主地讚道:“清而益清,鮮勝魚羊。妙哉,妙哉!”
小寶說:“這粥看似平常,卻是火候適中,完全是靠老柴木大火滾開一輪就馬上收鍋的,要不得會如此又粘稠又勁道呢,再有,粥中的松仁看似是今年新下的吧,清香之味,堪比野菌雨後冒頭。實在是有些學問。”
“請再來一碗。”薛蟠此次雙手合一地申請確係發自內心。
老和尚不語而飯,靜如一隻老春蠶。眾人也便入鄉隨俗地乖覺起來,悶頭不語地用著自己眼前的粥食。
用罷膳食,起身就走。
響鈴本想相送,被老和尚手掌輕輕一退,表示了拒絕。
“這位書生,看來你剛剛久疾而愈,我看,是全靠了你自我摸索的悟性啊。”
晴雯見老和尚不發一言而行,卻回頭突然發話,不覺起身,拱手而禮。
“莫不如,老衲指點一二,助你早脫餘疾。”老和尚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響鈴在一旁聽聞得到,立即喜不自勝。可是,偏偏晴雯卻沒有個反應。
情急之下,響鈴抬腿,狠狠踩了這呆鵝一腳。
晴雯並不很懂得老和尚的心意,恍惚間經響鈴這麼一揣,才多少有些醒悟的感覺,她只好一臉尷尬加無奈地點了點頭。
“以後,你每夜月至中天來找我,從方丈室後側偏門進出。”老和尚說完,轉身進了自己的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