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義隆發動過三次北伐。
第一次是趁著拓跋燾北上攻打柔然的時候,劉義隆想趁著北魏南方空虛的時候奪回之前丟失的土地。本來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奈何宋軍北伐總指揮到彥之掉了鏈子,被急匆匆趕來的拓跋燾殺了個回馬槍,讓碻磝、滑臺、虎牢、金墉這中原四大重鎮得而復失。
第二次是劉義隆休養生息了幾年,加上拓跋燾南征未克,就覺得自己又行了,馬上派幾路大軍繼續出去浪。結果因為東路主帥王玄謨實在拉胯,還影響了其他兩路大軍,只能是被迫退兵。
第三次則是劉義隆看拓跋燾死了,就又想著出兵北伐,問題是出兵的第二年劉義隆就被自己的好大兒給弄死了……
三次北伐中,又以第二次北伐失利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因為這一次,拓跋燾一路從北方打到了長江邊上,完成了北方君主的夙願——“飲馬長江”。
同時這一次,也讓本來繁華的江淮地區受到了沉重打擊,劉義隆辛辛苦苦幹了三十年的“元嘉之治”幾乎化為泡影,使得南北政權國力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而第二次北伐的誘因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拓跋燾南征未果”。
正是此事讓劉義隆覺得自己又行了,這才開始了倉促的第二次北伐。
這個“南征未果”的奇蹟創造者,就是眼前的陳憲。
他當時是懸瓠城的守將,因為拓跋燾進軍十分迅速,前線的幾名太守幾乎都嚇的望風而逃,讓拓跋燾沒受太多阻礙就打到了懸瓠城下。
但陳憲和前方的那些“逃跑太守”不一樣。他骨頭硬。即便手下士卒不足千人,還是硬生生的在拓跋燾十萬大軍晝夜不停的進攻下堅持了四十二天之久,為宋軍趕來包圍拓跋燾部爭取了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劉義隆看拓跋燾十萬大軍都沒打下一個小小的懸瓠城,於是就開始飄了,順便發動了第二次北伐……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事,反正陳憲在後面幾乎就沒受到什麼重用,畢竟一個打了天子和劉宋諸多武將臉的人放在朝堂之上,屬實是有些膈應……
但不論怎麼說,陳憲猛是真的猛。
單論防守能力,抵禦拓跋燾、死守懸瓠城這一戰績,哪怕放在歷史上,也少有將領能與其比肩。
所以在看到陳憲的瞬間,一個大膽的計劃就出現在劉義真腦海中。
陳憲顯然還不知道這些,而是盡職的向劉義真彙報涿縣城內的情況。
“之前被拉倒的城牆已經恢復完畢,而且沈將軍正在著手修繕內牆,城池的防禦已經恢復。”
“另外,沈慶之將軍讓臣突圍出來就是想讓臣向天子彙報——涿縣城中糧草充足,堅持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沈將軍請求陛下暫時不用管他,而是全力殲滅索擄,爭取早日拿下拓跋燾!”
從陳憲帶來的話中,沈慶之似乎是察覺出了拓跋燾的意圖,所以讓劉義真不用急著去救自己,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拓跋燾身上。
“沈將軍真乃忠義!”
能這麼早洞察拓跋燾的意圖,還能大義凜然的置自己於不顧,沈慶之不愧是未來劉宋的臺柱子。
在劉義真的示意下,王買德拉著陳憲的手,將之前劉義真的判斷告知了陳憲,陳憲無疑是激動的無以復加。
他沒想到劉義真居然已經看穿了拓跋燾的用兵之法,這對於此次>>
【暢讀更新載入慢,有廣告,章節不完整,請退出暢讀後閱讀!】
戰役的最終導向無疑是個好訊息。
“陳憲,你和沈慶之鎮守涿縣有功,朕可以破例冊封你為“龍驤將軍”。”
一見面就加官進爵,陳憲又一次感到如沐春風。
出人意料的是,陳憲拒絕了劉義真的冊封——
“沈將軍還被困在涿縣城中,索擄大軍更在外面蠢蠢欲動,臣實在是慚愧不已,不敢受此重祿。”
劉義真眼中出現一抹欣賞的眼光,但語氣卻又是異常的沉重:“朕既然說出口了,那就不會再收回。”
“況且此次升你為將,是有一項軍務要交給你。你若是不敢去做,再拒絕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