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需要每週堅持來複查,和醫生一起商量改進治療方案。
現今科學能完全掌握患病機理並且治癒完全的疾病非常有限,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不斷的積累改進之中的得來的。
對於這類現代科學無法準確掌握病因的疾病,很多時候醫生也在不斷的摸著石頭探索,不確定這條河流裡會有怎樣的湍急。
這類疾病往往更加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注和包容。
孫萌病情得以有效恢複,除了有效的診療方案,更加仰賴的還是其家庭的支援。
她有很愛她的父母,及時發現幹預治療比起其他的患者要幸運的多。
特別是母親謝含一直以來的付出努力。
蘇芷衡有關注謝含的社交賬號。
從一開始記錄孩子的成長,到後面確診患病無奈接受現實,一路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從青春活潑到現在成為一名溫柔強大的媽媽。
從一開始的自責內疚責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活,到現在主動幫助更多家庭放下執念勇敢生活。
她們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家庭,也給了正經歷同樣困境的家庭以希望。
一點一點糾正孩子的刻板動作,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發生改變其中的艱難心酸,外人是難以體會的。
謝含的個人主頁寫著是這樣一段話
“做一名特殊天使的母親,我也要學會做超人。”
教養小孩是一個不斷付出自我、回饋自我的過程。
偉大的不是母親的身份,而是一個勇敢堅強、包容愛的靈魂。
每天接觸不同的病人,開始還有新鮮感,日子長了難免會心生抱怨,李老常常教育學生,
“患者來找我們是因為信任醫生,萬萬不可辜負這片信任,醫術有所欠缺在所難免,醫德有瑕社會所難容。”
學醫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內心的朝聖,是一輩子不斷探索的路。
“醫者,再生父母也,豈敢有失。”
這些話一直勉勵著蘇芷衡審慎對待這身白大褂。
——
和往常一樣蘇芷衡等著沈南晞一起下班回家。
沈南晞和蘇芷衡的走的近了難免落人口實,醫院就是一個小社會謠言也多,有為的優質青年總是能多得一份關注。
最後傳到李老耳朵裡,老人家只是一句,
“人家兄妹之間的事,亂嚼什麼舌根子。”
一時之間謠言也就止住了,只當二人是親戚。
沈南晞:“院裡打算讓我外出交流一段時間,少則一年,多的話大概得等到你畢業時候了。”
“恭喜沈醫生是個好機會。怎麼,聽你的意思是不想去?”
“我走了,誰照顧你啊。”
剛見面還沒來得及好好照顧妹妹填補多年的遺憾,沈南晞有些自責。
蘇芷衡啞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