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征途實錄啟航1926> 第5章 訓練、訓練、再訓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章 訓練、訓練、再訓練

第5章 訓練、訓練、再訓練

12月3日,第一天的佇列訓練,尤其在上午,基本上就像趕羊一樣,亂哄哄的,一群都不知道區分左右前後的農民,面對的完全是極度陌生的事物,經常會傻住,不知道自己該幹嘛。

李思華直接採用了後世的佇列操典,和民國時代的完全不同。曹子卿三人也比較陌生,在李思華不斷的示範之下,他們自己先學會,然後就是李思華示範,而他們在隊伍中不斷穿行,不斷糾正,不斷連吼帶罵加上踹,他們已經知道了訓練計劃,心裡挺著急的,不過李思華自己卻很平靜,現在這樣的狀態很正常,難道要拿他們去和後世高中生為主的有文化的新兵訓練相比?

所以她表現得極度耐心,做一遍動作,用喇叭將動作要領說一遍,然後讓大夥兒訓練,觀察主要的問題,再停下來讓大家觀摩她的動作,再說一遍要領,再觀察問題,再示範,一遍又一遍,除了讓大家喝兩次水,整個上午都沒有停歇。

曹子卿等人則虎視眈眈,隨時糾正動作,又罵又踹那些被發現的有點偷懶或者老是做不好動作的人。隨著時間推移,大家的動作逐漸開始有點整齊了,看上去有了一點樣子,雖然是有點冷的日子,運動之下大家都是出汗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後來,有些士兵已經有點機械了。

終於上午的訓練結束,李思華並沒有立即解散佇列,而是和曹子卿耳語了一會,然後用喇叭宣佈了,有3人在上午訓練中偷奸耍滑,對命令陽奉陰違,所以不給吃午飯和晚飯,並在黑屋子中關一天禁閉。實際上,這3個人已經被淘汰,懲罰過後就算留用,也不過是在後勤服務上了。

佇列中計程車兵都被嚇住了,主家眼裡不揉沙子啊,吃人家的飯,不出力是不行的。李思華看著肅靜的隊伍,又宣佈說,未來會從幾百人中,選擇一部分人稱為正式的“護衛連”成員,每個護衛連正式成員會獎勵3畝地,可以把家人都接到自己的土地上來。這下子整個校場都轟動了,還有這樣的好事?曹子卿趁機吼了一聲:“大家要不要對得起主家的厚待?”士兵們這下熱血都起來了,“要,要”的回答響徹了整個校場。士氣回複到了最高峰,他們初步理解了什麼叫做獎和罰。

午飯後繼續操練,經過中午的波折,士兵們變得非常認真,動作的熟練度提升很快,到下午結束時,絕大多數人已經基本掌握了動作,整個佇列初步看上去,像個軍隊的樣子了。

吃過晚飯,趁著晚霞還在,又讓大家練習了一段時間,以熟悉動作和軍令。然後就是文化課,幾盞煤油燈照亮黑板還是足夠的,不過大家都只能坐在黑暗中。

李思華的政治教育計劃主要是兩部分,文化課,她計劃在這3個月讓士兵們能認識500個字以上,主要還是灌輸民族大義思想;而她會透過與每一個士兵三五成組)的小範圍,拉家常灌輸摻雜她私貨的思想。兩邊齊頭並進,爭取在這3個月內建立起部隊的基本政治思想傾向,如果能培養出一些狂信者是最好的,將“深信”人員組織成部隊尖兵,作為執行她計劃的主力。

所以她在黑板上先寫下了“中華”兩個字,又在邊上寫了 “華夏”兩個字。她講述說,中字形體像豎立的一面旗幟,上下各兩條旗斿向左飄動,方口表示中間,代表內、裡、中心之義,我們的祖先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文明的核心,是天下的共主,這是祖先的驕傲;華通“花”,文明之花盛開於中土大地,華字的起源又很可能是大禹治水塗山附近的淮河、渦河等古代河流的水系圖,有水才有生命,華又是華麗,文明的發展就是華麗,區別於蠻夷的華麗。中土之水催生和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夏”是饕餮文,又是龍紋,吞食一切,吸收一切優秀,成就強大的民族。

我們是最古老的人類文明,有近5000年的不斷發展的,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我們在4000多年裡,都領先全世界,在中華文明的光輝照耀世界的時候,西方還只不過是森林裡的蠻族,他們在1000多年前搶奪了羅馬帝國,在廢墟上,扭曲地建立起了西方文明,這個文明的本質是遊牧民族和海盜,所以他們今天把搶劫我們,視為他們所謂上帝的旨意。我們的使命,是複興中華,讓我們的民族重新站上世界之巔,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身家性命,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華夏的理想,就是華者,人取精粹廣納之意,物取絢美繁盛之相,無論什麼領域,都要做世界第一,成就真正的華章。夏者,家繼往聖先賢之學,國從民族利益之出,家有千年源流聖賢傳,國護人民利益武威揚,此所謂夏章。

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讓吾國吾民永續傳承。

對於這些士兵,這是聞所未聞、非常新鮮的知識和思想,連曹子卿都聽入了神,在那個年代他也算“學富五車”,是那個時代的高階知識分子了,但從來沒有從這樣的角度,去學習過歷史,清末明初的教育還主要是八股一套,洋學堂的教育,更不會涉及中華文明和歷史。

在這個時代,連他在內,面對西方列強,都不知不覺內心有點怯懦,因為力不如人,所以低人一等。他也奇

怪,從李思華的講話中可以發現,她對民族極其自信,對現在強勢的西方,那是真的鄙視,不僅僅是溢於言表而已,而是真的從內心就這樣自信地認為。真是個奇女子呀,他不由得在心中又嗟嘆了一聲。

至於士兵們,現在看著李思華,眼中都不由有了些崇拜之情,李先生不僅是他們的金主,讓他們有機會吃飽飯、賺家財,還是個有大學問的人,對她所講的雖然還有點似懂非懂,但是他們也知道了,原來我們中華民族是如此光輝、如此驕傲的偉大民族,我們都是它的一份子。

接近兩個小時的課程很快結束了,大家都意猶未盡,但是李思華嚴格遵守時間,命令全部人員歸宿睡覺。曹子卿留下來,兩人交換了對明天訓練的一些安排後,結束了當天的內容,回到宿舍,曹子卿雖然疲累,但還是發了一會呆,這一天對他的沖擊,根本不比那些士兵低。“她到底想幹什麼呢?”他嘀咕著,慢慢進入了夢鄉。

就這樣開始了佇列訓練,5天後所有人都陸續到位了,一共310多人。晚到了就由黃敬兩位老兵補訓,中午的休息時間李思華也用上,她不得不將佇列和軍令的訓練時間,延長到了15天,她安慰自己,時間還沒有超綱,有15天,基礎能打得更堅實一些,尤其是體能補充,能夠更充足一些,讓小夥子們多長點肉,更能適應科目訓練時的殘酷。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10天後已經比較明顯,那些散漫的農民,已經在逐漸轉化為軍人,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走路跑步,都開始規範起來、整齊起來、排列起來,集合的時候,從左右上下斜側都能看出一條線來,單從樣子看,已經很有點軍隊的樣子了,至少比那些軍閥軍隊,像樣子得多。

而隨著文化課和她抽時間不斷地與士兵們的溝通,士兵們對她的崇拜越來越明顯,他們都覺得,李先生是一個有大學問有大本事的人,聽李先生的沒錯。而民族大義,也逐漸開始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了概念。對於這些底層士兵,以前牛馬般的貧困生活,就像是海綿上堆積了砂石,隔絕了水的吸收,讓他們變得麻木不仁,有如行屍走獸,就快枯死了。而訓練和教育就像是拂去了阻隔的砂石,讓海綿吸水的本能得到發揮,越到後來,吸收越快,因為頭腦開始開竅了。

十幾天強化的充足營養供應,已經讓大家夥的臉色紅潤起來,多數人的身體開始有了一點肉,看起來隊伍有點壯實了,也已經開始步槍和拼刺的訓練。她和曹子卿都覺得,科目訓練的時機到了。

12月18日,科目訓練正式開始。一開始就是扛10公斤原木1000米跑,適應後會加到15公斤,尖子會加到20公斤,這是訓練耐力和體能,今後還有群體5~6人聯合扛原木跑,不僅訓練耐力體能,還訓練集體的協調和體能分配,由簡單到複雜,壓力一級接著一級增強。當然,相對後世的訓練量,這還是減碼的,後世軍隊的精銳,要達到扛000米跑的標準。

好不容易完成了原木跑,很快又是泥漿匍匐100米的訓練,一個個都變成了泥人,很多人不斷觸碰到場地上面的繩網,狼狽不堪,而曹子卿則他們不斷地吼著催促加速,就是要把所有人的體能耗盡,將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來,時間不等人。

其它包括射擊、柔軟器械、掛鈎梯、啞鈴等訓練一個接著一個,很多人支撐不下來,這個時候曹子卿這些教官都變成了魔鬼,除非暈倒,死了也要練。

從這天開始,飲食就不只是餐是基本,每餐不能太飽,吃7分飽就行,否則訓練的時候,腹脹會出問題。但是訓練間隙,隨時小額加餐,說起來一天6~7頓不止。李思華這是透過訓練,激發他們對能量的快速吸收,讓充足的營養,加速轉化為肌肉和體能。她在訓練中不斷觀察士兵們的動作和心態,解釋、示範、鼓勵、安慰,一天下來,口幹舌燥,自己只有不斷地喝菊花和苦丁茶降火。

對於士兵們來說,每天只有李思華的文化課是最大的安慰,訓練是枯燥殘酷的,文化課就成了最大的嚮往,他們以往以為吃飽飯,就是人生最大的嚮往,可是在天天可以吃飽,滿足若幹天後,精神的需求,就變成了最大的嚮往,人的總是隨著滿足而升級的。李思華的教育重點也在逐漸轉變,民族大義的內容相對減少,在這個方面曹子卿可以幫她分擔一些。而階級階層分析的內容在逐漸增加。除了文化課,她見縫插針,不斷組織4~6人的小組溝通,灌輸信仰。

她的主要方式是,讓詢問組員們各自的家族史,抓到某一個典型的,例如被地主豪取強奪了土地,或者老人生病致貧,或者作為佃農,大部分收成都交了租,剩下的穀子根本不夠自己吃等等,然後深度剖析背後的原因。

她告訴了士兵們,以前他們聞所未聞的很多思想和知識。

例如中國現在已經超過3.5萬萬人,也許已經有4萬萬人,看上去是地少人多,其實絕大多數耕地,根本沒有好好利用,以廣東為例,多數的水稻田,畝産不過200斤,好的也不過300斤,其實如果好好培育,堆肥精耕細作,畝産至少可以達到50

0斤以上,如果糧食産量翻倍,能不夠人吃嗎?可是地主很少有人關心産量的,因為他們糧食總是夠自己吃的,關心的是糧價,他們透過賣糧食來賺錢,以維持自己和家族奢侈的生活。他們不願意在土地中投入,佃農自己又無力投入,連積點農家肥,都只有靠自家,根本買不起大牲畜,全靠自家拼命下苦力,如何能提高産量呢?收獲後,地主再把大半的糧食收成拿走,剩下的怎麼夠佃農家吃飽呢?

本來糧食不夠,人們還可以從山林狩獵、採集,從湖池捕魚。但現在農田附近的山澤林木,多半都是屬於地主豪紳的私産,不允許佃農使用。佃農就靠地裡這點剩餘收成,怎麼夠維持家用呢?說到底,這世道,難道是正確的嘛?這就叫剝削啊,大多數人永遠淪落在社會的底層,茍延殘喘;少數人富貴榮華,奢靡無度。而且貪婪沒有盡頭,歷代王朝,越到後期,剝削越狠,老百姓就越活不下去。

例如士兵中的很多家庭,都有過失去自己本來只有的一點點土地的悲慘故事。為什麼呢?例如碰到天災,糧食減産或絕收,這個時候農民自己反而沒糧食吃,要活下去,就要去買糧,可是有存糧的那些地主老爺們,這個時候以高高的價格賣糧,農民那可憐的幾個錢,能買多少?沒糧要活命,就只能賣自己的地,這個時候,地主老爺又把地價壓得很低,到處都是賣地的,地主就可以用很少的錢或糧食買地,還恥高氣揚,說這是在救你們的命,你們都要感謝老爺的恩典。

等到新的一年,農民自己就發現,自家的土地沒了,只能去做佃農,拼命下苦力,結果是大部分糧食被地主收走,自己剩下可憐的一點,都不一定夠家人活下來。這就叫土地兼併,大地主們的土地越來越多,自己有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佃農就與奴隸無異。這樣子的世道公平嗎?對嗎?那些看似仁慈的老爺,真的仁慈嗎?

在她講這些的時候,經常有士兵會啜泣出聲、感同身受。曹子卿等人有時候也會在邊上默默聽著,他雖然自詡純粹軍人,但對於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也不是毫無所知,對於社會他也有自己的觀察。但從來沒有聽過一個人,還是個女人,能夠這樣用溫柔而平靜的語言,卻能將民國社會血淋淋的殘酷現實解剖得一幹二淨,將那些以往他只認知現象的社會現狀背後的冷酷邏輯敘述得清清楚楚。到現在,他已經體認到自己的那點學識,遠遠比不上李思華。即使在他自傲的軍事上,李思華也未必比他差,何況在訓練中李思華體現出來的那些“奇思妙想”,他得承認,自己是沒可能想得到的。在他不知不覺中,他對李思華已經很欽佩了,受這樣一個奇女子領導,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士兵們的訓練強度越來越大,雖然他們的身體在充足營養下變得越來越強壯,但還是有些人吃不消了,李思華按照計劃,將他們轉崗為後勤,負責輜重、運輸和建設。士兵們最重要的變化,其實是他們的頭腦進化了,李思華講述的那些思想,逐漸在他們的腦子裡生根——這個世道不公平,這個世道很黑暗,窮人要翻身,就要和這個世道鬥爭,我們不能這樣老實懦弱地做牛做馬,我們要鬥爭出一個大家都能活得好的新世道。新的認知和信仰,不知不覺已經開始萌芽。逐漸有人開始覺得,自己到這裡賺到錢,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了,活得像個人才更重要。

2月15日,李思華建立了一個17人的“積極分子政治小組”,其實她在心裡給這個小組的定位,就是黨支部,但她現在只是一個普通黨員,發展黨員要向組織彙報經組織批準。她也悵然地想著,按照她的計劃,到後面不可能不建立黨的組織,現在人微言輕,如果彙報組織的話,不可能不讓自己的計劃,受到還屬於黨的嬰兒時代幼稚病的嚴重和負面影響,也許只能自己先發展,以後再設法合二為一。

曹子卿瞭解到李思華的決定後,向她申請自己也加入。他來自一個當時的“中産階級”家庭,而且已經破落,沒有什麼屁股決定腦袋的影響。作為軍人,崇尚邏輯,李思華的思想,在這幾十天中對他産生了重大影響,每天的思考,也都是圍繞著李思華的說法,這讓這個過去的純粹軍人,認知到自己必須學習政治。不懂政治的軍人,至少在中國,不是一個好軍人。

李思華這些天,每天深夜都寫一點東西,然後將之彙編成了一本《中國社會主義論》的小冊子,裡面基本概述了社會主義的一般邏輯、理論,討論了馬恩理論。

她在冊子中敘述了不少自己的觀點,例如馬恩革命理論,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工人階級是無産階級的先鋒隊。她明確指出這在中國不可能,與歐洲工人階級相當的中國工人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階級,在人口總量中佔比很少,中國的人口主體是農民,所以工農聯盟才是中國革命的主體。

工人是無産階級,而且有組織性,所以被馬恩視為革命主要力量,而在中國,大多數農民其實也是無産階級,至於組織性,那是教育和組織的問題。無産階級不是越窮越革命,革命的結果如果不能將無産階級升級為按勞分配、生活能不斷改善的“共同富裕”形態的有産階級,那麼革命就是失敗的。

她將這本冊子油印了上百本,抽時間講解,然後讓他們在士兵中傳播。為了讀懂這本書,讓這本小冊子,成為了很多士兵的識字課本。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