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 朱棣:他真想要造他老子的反……
【明朝滅了元朝, 但蒙古人隨著元朝滅亡而退出中原,卻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依舊在北方不斷騷擾中原腹地。】
【明朝初期,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鞏固邊疆, 朱元璋放棄了宋元以來“重文抑武”傳統,恢複分封制,賦予皇子軍事大權, 形成“親王守邊”的國策——他對北方邊疆的軍事防禦體系,核心是透過分封“塞王”, 即鎮守邊疆的藩王, 及其家族輪替戍邊的制度, 以鞏固邊防、抵禦北方蒙古勢力, 即胡人勢力。】
【朱元璋要求鎮守邊疆的藩王每年率軍出塞, 安撫和整頓軍隊,為將來與北方遊牧民族——即與胡人的大規模戰爭做好準備。
當藩王的嫡長子成年後, 從邊疆調回封國,父子輪流交替戍邊,往返於塞上, 統領大軍,以磨煉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作戰能力。同時,父親出塞戍邊時,兒子留在封地治理內政;兒子出塞戍邊時,父親則返回封地坐鎮。】
歷朝眾人都在仔細聽這段話,思考其可行性。
朱元璋則是一邊點頭一邊心想,派他兒子們去駐守邊塞,倒是也可行, 但跟著他打天下的這些老夥計們幹嘛去了?
總不能是待在朝中頤養天年吧......
朱元璋不由得暗自嘖了一聲。
【其實朱元璋這麼做,也有他沒多少人可用的原因在,因為朱元璋幾乎把明朝的開國大臣們給砍了個幹淨。】
朱元璋:“”
你說說,這不就尷尬了嘛。
朝堂之上也是驟然一片寂靜無聲,眾大臣齊刷刷看向了朱元璋。
——怎麼個意思???
“咳。”
朱元璋清清嗓子:“這不可能,諸位都是有功之臣,朕有什麼理由砍......不是,朕怎麼可能這麼做——”
【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於朱明王朝,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朱元璋就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複強調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
朱元璋:“”
天幕你要不要說的這麼“及時”!
讓他的老臉往哪擱啊?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其中編纂記錄了歷代諸侯王、宗室、外戚、宦官等群體中,犯下叛逆、不忠、違法亂紀等罪行的人,共計212人,以此來教育他的臣僚。】
【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又頒布了《志戒錄》,這本書選取了漢朝、唐朝、宋朝三個朝代中,臣子犯下叛逆、不忠等罪行的案例,共計一百多件,賜給群臣、教官和學生,讓他們學習並講授這些案例,以便他們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漢唐宋:“”真會啊。
【這些還只是“書面”上的告誡和約束。】
【實際上,朱元璋還對許多開國功臣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這一現象的背後有多重原因,和趙匡胤的“症狀”類似,但比趙匡胤要嚴重許多,這其中既有朱元璋個人的性格和政治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也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需求等原因存在。】
聽到這裡,嬴政不由得哼笑一聲。
這豈止是和趙匡胤類似,和那漢高祖劉邦不也一樣。
說到底,還是脫不開“權力”二字。
【“功臣多驕縱,不知君臣之分。”】
【這是朱元璋曾說過的一句話,可見他對功臣的不信任,還有就是朱元璋出身貧苦,早年經歷坎坷,如當過和尚又當過乞丐等,這種經歷使他性格多疑,對權力極度敏感。他深知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因此對任何可能威脅皇權的人都充滿戒心。】
【再有就是鞏固皇權的需要——如明朝建立後,許多功臣掌握軍政大權,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的存在可能架空皇權,甚至發動叛亂,以及一些功臣在地方上擁有大量土地和私兵,會形成割據勢力等。】
【所以為加強中央集權,以及將權力平穩傳遞給子孫——如太子朱標及其後代,以防這些功臣集團可能在朱元璋死後,對他年幼或弱勢的繼任者構成威脅等等,都會促使朱元璋採取手段以清除潛在威脅。】
【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原本朱元璋在聽著的時候還想解釋一二,但現在,朱元璋逐漸不說話了,神情也變得嚴肅起來。
朝堂上氛圍也逐漸凝重......
不少大臣面面相覷,臉色都不怎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