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唐朝公務員> 二百二十章 病態的龍門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二百二十章 病態的龍門縣 (2 / 2)

這個縣尉竟是真心歡迎自己來的,儘管呼梁海的表現讓唐成有些意外,畢竟每個當官的都希望壓在自己頭上的人越少越好,對於他這樣的縣尉來說,若依著常理該是恨不得出缺的主官永遠也不要上任才好,像眼前這般的情況可著實是少見,至少依唐成在山南東道各級衙門廝混的經歷來看確是如此。

意外雖然意外,但是在短暫的意外過後,唐成還是感到高興,對於他這縣令來說,縣丞及縣尉實是他的左膀右臂,這兩人若能與之同心,辦起事來自然是事半功倍,要是他倆不肯配合的話,那光是人事上就把人磨死了,更別說幹事了。眼前這縣尉呼梁海既然是這麼個態度,不管怎麼說都是個好事兒啊。

一念至此,唐成臉上的神情也愈的和煦了,上了他帶來的那輛頗有些舊的馬車後,唐成溫言談笑,對呼梁海甚是親熱。

一番寒暄之後,臉帶笑容的唐成不經意之間問起了龍門縣丞,既然前面就已得了自己赴任的訊息,且是縣尉已經來迎,按照正常的官場慣例來說,那縣丞也斷無不來的道理。而今其人既然沒來,那可就不是一個好訊號了。

“大人初來赴任有所不知,本縣縣丞出缺已近十年,吏部倒不曾補充調任”,言至此處,呼梁海咳咳的乾咳了幾聲後,這才頗有幾分不好意思的續道:“大人甫抵任上,有些話下官本不當現在就說,無奈吏部批覆照準的文書已經到了,卻也不得不說”。

聽說本縣縣丞出缺唐成心中還是一喜,這是好事兒啊,少了這麼個佐在中間掣肘,他這縣令當起來可就方便了,因是如此,他的心情實在不壞,聞言笑著點頭道:“呼梁縣尉有什麼事但說無妨”。

“下官乃是河東道慈州人氏,現今家中尚有一七旬老母居於祖宅由內人領犬子奉養,三個多月前犬子有家書送來任上,言說老母年事漸高,身體也日漸衰弱”,呼梁海說到這裡時低下了頭,聲音中已帶上了哽咽,“家母只有下官一子,而今年事日高來日無多,身為人子卻不能侍奉膝下實是愧對親恩,因念及於此,下官於接到家書之日未久便已向吏部呈文請求致仕,前個兒吏部給了回覆,言說下官所請照準,只需大人副署即可”。

隨著呼梁海的話越說越多,唐成臉上的笑容卻是越來越少,對於他這個縣令來說縣丞出缺固然是好事兒,但要連縣尉也一起走了可就是搞笑了,一縣之內縣令、縣丞、縣尉三人乃是各司其職,如今缺了一個,還有一個要跑,只留下他這個剛剛到任的光桿司令算怎麼個事兒?

這龍門縣到底是個什麼鬼地方,怎麼當官兒的都巴著心思要跑?

見唐成臉色沉了下來卻不說話,心中一涼的呼梁海聲調愈悲愴的促聲道:“百行孝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更是身為人子之大慟,還請唐大人成全下官一片拳拳奉孝之心”,說到這裡時,那呼梁海也顧不得這還是在車上,抬腰之間就欲行大禮。

看著呼梁海一臉急促的恨不得拔腳就走,唐成沒伸手去攔他行禮,將身子穩穩的在抱枕上靠好後才平淡聲道:“六品以下官員的升遷調轉皆有吏部一言而決,呼梁大人要致仕,吏部準了就是,還需本官副署什麼?”。

“本縣縣丞出缺,大人也是初上任,吏部的意思是大人若需下官留任佐理,則下官便需再留任,若大人認為下官能走,則下官即可致仕”。

唐成好歹也在山南東道的各級衙門裡呆了不少時候,從吏部公文裡聽到這樣的回覆還著實是第一次,這幫子滑頭可真會踢皮球啊!

聽完呼梁海的話,唐成沉吟了一會兒後出聲問道:“呼梁大人接任龍門縣尉有多長時候了?”。

“七個月零二十三天”,呼梁海的聲音沒了悲愴,倒有幾分虛。

連具體的天數都計的這麼清楚,看來這呼梁海在龍門縣還真是度日如年,唐成沉吟之中也越好奇這龍門縣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如今看來不僅是本地官員不願意留,只怕其他的官們兒也不願意來,否則吏部又何至於給出如此荒唐的回覆。

“龍門縣雖正是用人之際,但呼梁大人既然執意要走,本官也沒有強攔著的道理”,強扭的瓜不甜,與其讓他彆彆扭扭的留下,反倒不如放其走了乾淨,這是唐成早就打好的主意。言說至此,坐正了身子的唐成前傾著緊緊盯住一臉喜色的呼梁海沉聲道:“不過本官在那公文上副署之前,呼梁縣尉總還需將本縣諸般情況一一說清楚了才好”。

“那是,那是”,一臉喜色的呼梁海連連拱手不已,“多謝大人,多謝”。

兩人再次坐定之後唐成就沒再說話,靠在抱枕上微閉著眼睛靜聽呼梁海說話。

正是透過呼梁海的介紹,唐成才知道若單以面積而論的話,擁有著山地及部分草原的龍門縣實在比內6地區許多的上等縣還要大,甚至是大的多。而以人口論,有著近五萬人口的龍門縣也算不得太差,畢竟這時候的嶺南乃至後世雲貴邊界地方的許多縣僅只有兩萬餘人。

然則龍門縣轄境內的四萬多人其構成實在是有些複雜,這其中居住在山地的基本都是唐人,而這兩萬多的唐人中本鄉本土的並不多,其他的除了少量被流徙的犯官及其家屬外,更多的則是從內6地區來的黑戶。唐起代隋定鼎天下之後採用的授田制,即向百姓按人頭授田,隨後據此徵收租庸調賦稅。

經過隋末大亂人口減少,初始時授田倒也給的足,而今七十年承平下來,隨著土地兼併及人口激增,朝廷掌握的土地就越來越少,授田自然就越來越不足,這時代農業技術又遠遠算不上達,其結果就是許多人家田少人多吃不了飽飯,由此就有許多人甘冒被官府視為流民拘捕的危險跑到這地廣人稀的邊地來討生活。龍門縣山地貧瘠,這些人來了之後也就是勉強有口飽飯吃,縱觀整個山區的唐民實在是瘠貧的很。

除了這一半的百姓之外,另一塊兒大的人口組成就是草原上的奚人,論說這些奚人本該屬於龍門縣以北的饒樂都督府管轄,畢竟饒樂地區乃是五部奚人的聚集地,而饒樂大都督本人也就是受朝廷承認並封賞的奚族之王,饒樂地區論面積約與中原地區的“道”大小相近,其具體治理也就類似於後世的自治區。

龍門縣內的這一部分奚人世居於此,早在唐初時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雪災,導致合族生活無著,其時彼輩先是內叩劫掠卻被隨太宗皇帝征戰天下的宿將打的一頭包的敗退而回,無奈之下只能申請“內附”唐朝廷以求賑災活命,由此併入龍門縣管轄。及至後來太宗皇帝大敗西突厥被諸族共尊為“天可汗”並隨即設立饒樂、松漠等帶有自治性質的胡族都督府時,這一部奚人及其草原依舊歸屬龍門縣管轄,隨著時間流逝原本的近萬人部落展到如今兩萬多人的規模。

只是這些奚族人在行政區劃上雖歸屬唐朝廷直接管轄的龍門縣,然則因為民族、血緣及共同的圖騰崇拜等緣故,他們其實更靠近饒樂都督府的奚王。如此以來就帶來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龍門縣雖然對其有名義上的管轄權,其實半點也管不了。這些個奚人平時遵從奚王下的指令,但一到遇到災荒年景時卻又半點不客氣的伸手向龍門縣要賑災錢糧及草料牲口。因其民風彪悍加之人又多,歷任龍門縣令及州刺史,乃至於河北道觀察使唯恐激起兵禍是以多行姑息之策。長而久之,本就貧瘠的龍門縣積攢下的一點財富投進這個無底洞都不夠,那還有什麼餘力建設。

這邊不交賦稅卻不忘要錢糧救濟,那邊戶部是按龍門縣包括奚人在內的總人口徵要賦稅,這一來一往的差額簡直就像兩把大鋸子來回磨著龍門縣,雖然有州府及河北道觀察使衙門居中幫著彌縫添補,但龍門縣本身的日子實在是難過到了極點。如此以來可就苦了在此地任職的那些官兒們,油水是半點沒有,一年中徵調賦稅時的那個痛苦勁兒簡直是沒法兒說。

特殊的人口及種族構成帶來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說治安,奚人犯了事龍門縣衙根本管不了,或者是無力去管,沒辦法呀,奚人太多又喜歡抱團兒,一個縣衙裡的十多個公差能頂什麼用?這邊解決不了,那邊受害的唐人自然不服,一次能強壓,兩次能壓,長而久之下去,整個縣衙再沒了什麼威信,官兒們更是成了受氣筒,被人兩邊指著罵。

總而言之這地理位置特殊的龍門縣就是個不正常的特殊地方,一任任官員們來了就開始頭疼,隨後就拼命想辦法走,能調離的自然是好,調離不了又忍不住的寧肯致仕也不願再幹這鳥差事。即便實在是走不了的,也只抱著一個穩守的心思,只要不出事就好,且熬著吧。

這就是唐成滿懷雄心前來赴任的龍門縣,一個縣丞早就跑了,縣尉也拼命想跑的地方,一個位置特殊的病態地方。(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6**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