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就是期末考試了,易陽躺在床上想一些事。
學習也是有瓶頸的,做了幾套試卷,還是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堵看不見的牆。
分開來說,語數外的成績已經很穩定了,其中數學和英語成績最好,數學能考到130以上,英語差一點,也能保持在120,語文這東西,就比較看運氣了。主要是閱讀理解題上面,至今還把握不住答題的方向。偶爾理解淺了,偶爾理解深了,似乎都不太行,這個還需要多做一些題,多分析分析,掌握其中的規律……慢慢做這件事吧。
副科方面,物理和歷史是比較重要的,可以當成是主科來看,地理和生物則是比較次要一點的,更多是學一些常識。分數上也能體現出差別,物理和歷史滿分都是100分,而生物和地理兩門加起來才100分。
總分750。
當然,中國的初中在各地施教考試都有些差異,哪怕是在江南省內部,各個地級市之間也很難統一。這個分數是參考河陽市劃定的市考分數。在中考以前,很少進行全市範圍的統考,至少目前是這樣的。
如今一面學習著,也一面在思考著將來的方向……主要還是文理分科的事情。
越早確定自己將來上了高中去讀文還是讀理,對未來的學習好處越多。當然,初中階段還是要儘量平衡的,在保證不偏科的情況下,找到一個讀文讀理的傾向性,是目前應當考慮的一件事。
這件事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擅長與否,一方面是未來的前景。
擅長與否,很好思考,直接看成績就行了。目前看來,如果按照高中的劃分方式,語數外自然不必考慮,畢竟文理都要看的。而這個階段的地理和生物,內容實在是或許簡單,分數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所以主要還是看歷史和物理。
易陽覺得,歷史和物理是文理分科的標準。
物理而言,可以說是一切自然科學的盡頭。化學也好,生物也好,學到盡頭其實還是物理。
而歷史則與所有社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尤其是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唯物史觀,對於理解其他社會科學也有很大的助益。從某種角度看來,說歷史是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也不為過。
而這兩科……嗯,單從分數上看,物理要更好一些的,但是這和文科理科的問題模式有關,物理考98,歷史考89,不能說明物理就一定比歷史學得好,更有天賦。畢竟理科的答案唯一,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歷史不行,總有主觀題,讓你談觀點,答題的時候你主觀一點,閱卷老師再主觀一點,分數也就主觀了。
而從愛好上看,同樣不能看出來。對物理當然是感興趣的,畢竟和車子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交道……但是那都只是初級的物理,每次聽羅冰聊一些物理競賽上的事,各種似乎只在電視上見過的物理公式,那才是他應該追求的星辰大海。
但是不是對歷史就不感興趣了?也不是。尤其是訂購了歷史期刊,並且耐著心子將他們啃下去後,絢爛紛繁的歷史,同樣令人著迷。關於歷史,可以當成是故事來看,能青史留名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有一段關於它的故事,一個個或蕩氣迴腸,或令人嘆惋,又或許讓人悲憤仇恨的歷史,認真體悟了,真的會帶給人一種家國情懷。
有時候易陽甚至想,文理不該分科,或者說歷史也該作為必修課來學。魯迅說青年應該保持憤怒,如果要憤怒,就去學歷史。
所以到目前為止,只看是否擅長,還看不出來將來應該選擇的方向。
只是,從未來的選擇上看,易陽還是更傾向於學理科。因為理科到大學的選擇面更廣,而且能夠接觸到許多科技的前沿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理科的人,才是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一群人。
或許,最優解是學理科的同時,保持讀史的習慣,再學一點哲學……
有些欣慰起來,他覺得自己的認知能力進步了很多。以前他是不會想這些事的,人就是這樣,在一點一點的學習中,開拓視野,提升思辯的能力,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某一個時刻感受到了變化,莞爾一笑。
*************************
體育課,易小青獨自坐在看臺上,不遠處是幾個女生扎堆聊天,她顯得格格不入。
望著操場,她正在想一些事。
期中考試結束後,易小青便再也沒有主動去過易陽家。那一次的經歷自然對她的打擊還是挺大的,原本她怎麼也瞧不上的堂哥……一轉眼成了尖子生,成績排到了他們初二的前五十名,還得到了學校的獎學金……並不是沒有過這種強烈的落差感,但是這種落差是易陽帶來的,心情就更加複雜一些。
此時對易陽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慚愧,倒不是因為羞愧產生的心情,而是因為自己的所有炫耀的東西,在他哪裡成了笑話,這對自尊心的打擊實在挺大的。
很難說清楚對這位堂哥此時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媽媽從的都是易陽他們一家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的話,久而久之也就讓她也形成了固有印象。在前面一點的時間,上學期吧,易陽還打了幾次架,坐實了混混的名聲……總之,媽媽是很不喜歡他的。
只是,媽媽的話到底對不對呢?以前堅定不移,但那是以前。
那天的知識競賽和元旦晚會她也去看了……挺震撼的,她從來沒有想到,易陽已經能站在那麼耀眼的地方了。很酷,只是看著舞臺上的易陽,心裡並不是很高興。
易小青也進入青春期了。
易陽的變化在她這裡產生了巨大的撕裂感。而她開始將這一切都歸結於媽媽王花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