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並不是演訓的主角,他只是一個見證者。
這個世界終歸是屬於年輕人的。
直播在繼續。
特戰小組乘機到達任務地域後,先期降落地面的隊員立即進行外圍警戒,保證小組其他成員安全……
戰鬥打響了.......
一番合作下來,中俄特戰隊員們的默契度更高了。
“如果戰場威脅比較大,是否會提高索降高度?”
“請問你們在訓練中最高的索降高度是多少?”
訓練完畢,俄方隊員仍意猶未盡,對身旁的中方隊員丟擲了一系列緊貼實戰的相關問題。
中方隊員在解答後也就自己在平時訓練中想到遇到的一些問題,詢問俄方的具體做法,真正達到了學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午吃飯時間,王亮沒有忘記自己之前說過的話,把關於排雷的最後一個問題解答完。
“在部隊的實彈演習當中,炮彈打出去,不一定都會爆炸,這就需要我們的排雷兵去負責最後的清場。或許有人會問,演習一般都是在茫茫戈壁,人跡罕至的地方,至於讓我們的戰士冒著生命危險去排除啞彈嗎?”
“我只想說,為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絕對安全,軍人,什麼時期都能做得出來。好,下面我還是要圍繞著一個人來展開講述,不過大家可以放心的是,這次並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在部隊排爆專業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一直流傳著:“要麼凱旋而歸,要麼照片相隨。”
在沒有硝煙和戰火的準備戰爭時期,排爆兵,是離死亡最近的一個職業。
排爆是被人們稱為在“和平年代裡走向硝煙,生死攸關時衝向危險”的高危專業,而排爆兵也是一支踏上工作崗位就面臨著生死考驗的兵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某旅地爆連連長曾建林,就是這個隊伍當中的一員。
86年,他出生於川省的一個小山村。
入伍前,他曾經打過兩年工,當過服務員,幹過炮工,做過裝載機駕駛員。
他總感覺自己的生活裡缺少點什麼,那身迷彩。
後來,為了追尋父輩的成長軌跡,他毅然投身軍營,成為一名戰士。
大山出來的娃,肯吃苦,能吃苦。
提幹,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有人說,啞彈就是“睡老虎”——沉睡的時候相安無事,醒來時就嗜血傷人。
在地爆連,曾建林的工作就是天天和炸藥、雷管、啞彈打交道。
有人會說。
上尉連長,是軍官啊,是幹部啊。
還用親自去排雷?
讓戰士們上不就行了。
放屁!
無論是哪個兵種,在部隊分工如何,一旦有任務,主官一定是衝在最前面的。
在排爆部隊,不單單是連長,就連做政治工作的指導員也要會處理地雷等爆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