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抽完後,嬴政頭也不回的走了,一旁的侍從無一不是臉色慘白。
其時,皆以嬴政與勾踐、伍子胥對比。
前者臥薪嚐膽,後者為報殺父殺兄之仇,掘墳鞭屍,與嬴政可謂頗為相似了。
有隨行官員向子楚諫言,認為應該規勸公子政,不可使其成為暴戾之人。
子楚理都不理。
眼瞅著子楚不搭理他們,這幫人又去找了吳駒,認為吳駒身為老師有責任規勸嬴政。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逃亡到山中,派人對伍子胥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汝曾是平王的臣子,今天卻要侮辱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
伍子胥說‘“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今公子政為我秦國嫡長子,焉能行伍子胥那倒行逆施之舉?長此以往,豈不成殘暴不仁者?”
這幫人於吳駒在大陵的宅邸大堂中如是說道。
吳駒……也懶得搭理他們。
看似引經據典,實則狗屁不通!
人都找上門了,吳駒便也勉強忽悠他們幾句——
因為子楚雖然想引導嬴政,卻無意讓他在還沒繼任就開始背上暴君之名,於是將訊息鎮壓,這件事僅僅作為傳言小範圍傳播。
所以吳駒也上來就否定了這件事,與他們說此不過外界傳言,是子虛烏有之事,是趙國奸細為抹黑秦國公子而胡編亂造之事。
公子政本性善良,自己身為老師必將帶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做好秦國接班人……
最後一通忽悠,把人忽悠走了。
待這群人走後,吳駒便對章邯說:“這幫人能對伍子胥的故事倒背如流,卻悟不明白大禹治水的道理,真是誇誇其談之輩。”
“啊這……”章邯其實也聽不懂,畢竟他既不像子楚能拿捏的準嬴政現在的思想,也不像吳駒格外瞭解以後的嬴政的思想變化,何況吳駒這話說得沒頭沒尾,他老章就是讀了再多書也聽不懂啊。
見章邯撓頭,吳駒便說:“看著吧,公子政經此一事,只會比原來更強。”
果不其然,過了一段時間子楚設宴,在宴席上再見到嬴政時,每個人都覺得嬴政和以前並無什麼異樣,似乎沒有因為這件事就性情大變什麼的。
吳駒之後問章邯,覺得現在的嬴政怎麼樣。
章邯思索了一會,摸著下巴說道:“說不上來的感覺,似乎比以前還要……自然一點?”
吳駒笑了笑。
章邯說得很對,嬴政現在給人的感覺更完整,似乎從這件事結束後,他的笑容才是更發自本心的,喜怒之間少了些自我壓抑。
在遠處觀望了好一會,吳駒方才對章邯說:“大禹治水的道理,就是——堵不如疏!”
從現在起,對嬴政的培養才完全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勇武,堅毅,狠辣,有血性,有膽氣,有宏圖大志,有始終記在心裡,刻在骨子裡的仇恨,有秦國世代先君祖傳的暴力基因,但無論是敏感多疑還是剛愎自用都不像後來的始皇帝嬴政這麼嚴重。
他更善良,更隨和,對一路走來看到的百姓流離之景也會有同情,也知民生多艱。
最重要的是壓抑自己對他而言不再是十年如一日的被迫養成的習慣,他學會了怎麼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明白了這裡不再是邯鄲,這裡有深愛自己的父王母后,他不必再為了自保而去壓抑自己,無論是子楚趙姬這對父母還是吳駒這個老師,都能理解他。
歷史上最影響嬴政性格的三件事,分別是在趙國為質,呂不韋嫪毐把持朝綱,母后趙姬背叛這三件事。
無論是秦始皇一生沒有立後,還是秦朝最終的分崩解析,都與嬴政的性格脫不了干係,而嬴政的性格更是和他的經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說呂不韋嫪毐趙姬這些人為秦國未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都不為過。
而在吳駒這個穿越者的引導下,這一切都將不會發生,他有信心和呂凝規勸老丈人,也會竭力避免子楚在位三年而薨這件事,至於嫪毐……只要吳駒還在秦國一天,這小子就安心當他的侍衛吧!
哪怕沒有吳駒這個掛B,秦國有這樣的繼任之君,也只會比歷史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