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駒沒親眼見過,但他在《史記·貨殖列傳》見過描述。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諸遷虜少有餘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狹薄。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民工於市,易賈。”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
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
意思就是,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趙國人,靠冶鐵致富。秦國擊敗趙國時,遷徙卓氏,卓氏被虜掠,只有他們夫妻二人推著車子,去往遷徙地方。
其他同時被遷徙的人,稍有多餘錢財,便爭著送給主事的官吏,央求遷徙到近處,近處是在葭萌縣。只有卓氏說:“葭萌地方狹小,土地瘠薄,我聽說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裡長著大芋頭,形狀象蹲伏的鴟鳥,人到死也不會捱餓。那裡的百姓善於交易,容易做買賣。”
於是就要求遷到遠處,結果被遷移到臨邛,他非常高興,就在有鐵礦的山裡鼓風冶鐵,用心籌劃計算,財勢壓倒滇蜀地區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僕多達一千人。他在田園水池盡享射獵遊玩之樂,可以比得上國君。
程鄭,是山東遷來的俘虜,也經營冶鑄業,賣給未開化地區的百姓,和卓氏一樣富有,都住在臨邛。
……
觀這段記載。
首先,記載很清晰,必然確有其事。
並且卓氏這條必然真到不能再真,因為有其他記載相互印證!
卓氏在數百年後出了一個十分有名氣的女子,那就是卓文君!
寫出《白頭吟》——“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那位才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卓文君的父親名叫卓王孫,是臨邛的冶鐵大亨,在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後,因二人窮困潦倒,分給其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其次,記載此二人之富,可以媲美國君,這肯定是誇張手法,並且富也頂多是和春秋時期那些小國的國君一樣富,不可能是與皇帝比較,畢竟別說皇帝了,卓氏連吳駒的老丈人都比不過——按照記載,呂不韋家中可是足有僕役上萬,當然這也是誇張,吳駒最早來咸陽的時候探究過這件事,最終闢謠,都是史書的誇張手法。
但不管怎麼說,能養出卓氏和程鄭這兩個鉅富,還使得兩大世家從秦朝秦始皇在位時期富到了漢朝文景在位時期,可見臨邛這處鐵礦的規模之大。
其次,現在距離秦朝初年也就相差二十餘年,要是沒有吳駒,科技發展水平相差無幾。
所以那個時代可以開採的,現在必然也能!
綜上所述,臨邛之鐵礦,很有盼頭!
王尚禮見他如此肯定,雖然還是心存疑慮,但也知道吳駒一向靠譜,不打誑語,頓時便覺得八九不離十了。
“那地理位置還能再具體點嗎?”王尚禮問。
吳駒搖頭:“具體不了了,只知道多半在山裡。”
他對那鐵礦的瞭解都是從典籍中得知,上哪具體去。
他隨口扯謊:“這個訊息是我昔日一位好友告知我的,只是草草提到,他喜好遊歷,遠行數年,如今身在何方我也不清楚了。”
但作為老師,他也不能一點乾貨不教,於是他說:“鐵器遇水生鏽,鐵礦也一樣,臨邛水力資源豐富,河流眾多,如果鐵礦比鄰河流,那麼河水就有可能會被露天的生鏽鐵礦染紅,周圍的土地也是一樣,但這個方法只能做參考,要是那鐵礦不走尋常路,避開河流,那就沒用了。”
王尚禮一陣心潮澎湃,心道老師真是學識淵博,朋友也眾多!
振奮的說:“好,我一會就向大王請假,入川去尋找!老師,等我找到了,一定向大王諫言,為你請功!”
吳駒擺擺手:“師徒不說這些,走吧,你先去向大王稟報,然後到我家來吃早飯,算老師為你踐行。”
王尚禮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