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兩天時間裡,吳駒的精力基本都花費在了科舉上。
初試結束後,首先是接收各地考場送來的考卷。
所有考卷在糊完名字之後,都會被裝箱鎖上,貼上封條,送至咸陽,開始批閱。
在考慮批閱試卷的場地時,因為需要考慮保密性,所以在咸陽考察了很長時間的吳駒,最終決定將地點搬到城外,設在了吳家莊。
那裡有足夠多的閒置房屋。
批閱試卷期間,場地被封鎖,所有人只准進不準出,衣食住行皆在此地。
而批閱試卷的人員,吳駒直接和子楚打了報告,徵召了三千號人,這些人只負責批閱一般的題目,對答案就行,沒技術含量。
作文題,策論題,這一類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則需要至少三名及以上的人員共同討論,定下分數,個別寫的極好的,連吳駒和當初的唐秉等出卷者也都會共同商討。
就這樣,從初試第一天開始,經過四天時間的不懈奮鬥。
書、史、數、策論、禮法每科各有近兩萬張,共計近十萬張試卷全部批改完成。
隨後就是挨個計算總分。
計算完成後,再填入成績單,隨後寄出。
至於如何寄出,吳駒也早有考量。
這個時代已經有了成體系的郵驛行業,在將來立國之後,更是明文規定所有“快遞員”穿黑衣,竹簡需要封上封泥,絹帛需要裝入書袋,蓋上印章,防止私自拆封,不誠信的人禁止成為快遞員。
但是這種郵驛主要針對官方,承接上至大王,下至各級官吏,用於傳遞官方文書或器物的業務,常見的快遞如詔令文書,普通人不能用。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咸陽人手並不充足,當然這是對比兩萬張成績單的數量而言。
等他們送完,估計會試已經開始了。
所以吳駒不打算麻煩他們,而是去了大秦報社。
從第二期報紙開始,大秦報社開展了【訂閱】業務,有需要者前往附近任一報亭領取訂閱單,填寫姓名和地址,並繳納一定金額,就可以享受一個月至一年,甚至更久的訂閱服務,每一期的報紙會第一時間送到訂閱單上所寫的地址。
這不比郵驛好用?
吳駒一聲令下,咸陽所有隸屬於【大秦郵政】的快遞員齊聚,隨後吳駒開始下令,讓他們帶上成績單,前往各街坊各家各戶送貨,要求“不見准考證,不給成績單”。
他還安排了車隊將成績單送往其他城池,也採取相同的方式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