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快到卯時,天已經有些亮,但太陽還未升起,喬坤也不練習“白雲還真妙法”。只在白骨洞外,琢磨雲中子剛才那手祥雲之術。
雖然雲中子說待他復活哪吒,便傳喬坤乘雲之法。但喬坤此前一直沒有得正經傳授,更習慣什麼都自己琢磨。
雲中子祥雲之法只有一個禁術符籙,既類似與玉輦的符籙,又類似於真龍的符籙,似是而非。
他也學雲中子,運起法力,以手指繪製符籙,連試了幾次,皆不成功。
喬坤並不氣餒,又開始思索起雲中子施展符籙的動作和法力運轉,比較起兩人施展符籙的差別來。
許久之後,喬坤若有所悟,施展符籙法訣的關鍵是法力均勻,神念平穩,一氣貫通,摺疊拼接符籙時要注意符籙之間的穴竅等等……
他鑽研白雲大仙禁術已經有一年多時間,現在已經將六種禁術法訣學會四種。只差乘風御氣和龍虎雲舟。
這不是他資質平庸,而是他未得傳授,缺少基礎,故而學習起來稍慢一些。
白雲大仙雖不禁他觀看,但是卻不會如同雲中子這般將所有細節都演示清楚,以至於喬坤並不知道標準是什麼樣子。
就像書法一樣,沒有人示範筆法,沒有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訓練,只是自己胡亂練習,練好的可能性不大。
也虧得喬坤小心謹慎,碰到拿捏不準的地方,便將禁術符籙逐一拆解,不斷比較,小心試驗,嘗試明白符籙執行最基本的方式,然後再由小到大,逐步拓展。
如此雖然進境緩慢,但好歹沒有跑偏。
此時雲中子當面施展符籙召喚祥雲,卻給他一個直觀的印象,原來符籙是這個樣子的,一時間他倒是感觸頗深。
過得會,喬坤體悟完畢,開始嘗試繪製符籙,非是雲中子的祥雲符籙,而是白雲大仙傳授的禁術符籙。
法力神念均勻分佈,一氣呵成,不多時禁術符籙已成形,卻是巽禁符籙。但細看卻是由十多個更小的符籙構成。
他並不停留,繼續繪製,過會又是一個符籙成形,又是巽禁,卻較前一個巽禁有所不同。
接連雲禁符籙,坎禁符籙、離禁符籙接連成形,共計三十二枚。
三十二枚符籙成形,喬坤也不急躁,小心以法力真氣牽引,將這些符籙拼接。
拼接即成,又摺疊成特定形狀,最後終於成形,與天地元氣呼應,這是“乘風御氣”符籙。
雖然只是成功凝聚“乘風御氣”的第一重符籙,但喬坤依然欣喜,甚至還有些振奮。
這不止是他第一次成功施展出“乘風御氣”這麼簡單,更代表著他剛才的感悟都是對的,或者很大一部分是對的。
一時間得到即時反饋,他對符籙的理解又上了一個檔次,一時間感悟不斷,如同厚積薄發。
這正是他一年多以來,不斷拆解符籙,不斷積累,此時得了機緣便突然開竅。以後再學其他符籙也會事半功倍。
“雷火闢魔”、“掌心雷”符籙是攻擊類的符籙,與天地互動,形成雷火。
而“乘風御氣”與不同,是加持類的符籙。
加持己身,可乘風而行,御氣如劍,化水為刀,妙用無窮。
喬坤便將之施展,頓時感覺身輕如燕,身邊的空氣與周圍的清風都可以自由調動,如臂使指。
他心念一動,便有一陣清風將他推舉於空中,但只得三尺高,任他催動清風也無法再往上。
他試驗出清風的極限,心念再變,清風便推他向前,速度甚快,轉瞬便至百丈之外。
只是他記得雲中子吩咐,不敢走遠,又乘風回到白骨洞口十丈範圍內。只在附近體會御氣如劍,運水如刀。
他不敢損毀周圍花草樹木,便劈向周邊巨石或是土地,測試威力和距離。
反覆試驗了許久,喬坤才對這符籙的三種能力有了些瞭解。
乘風而行,速度比他乘雲要快好幾倍,但離地最多不超過三尺,趕路的普適性不強。
在平地上行走倒不妨,但若是碰到山峰,翻山越嶺,反不如乘雲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