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武俠之父》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的更多建議,關注起點中文網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金梁和《萍蹤俠影錄》沒有拿到“華語通俗文學大獎”任何一項提名的事情,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
武俠作者的小圈子內提起,可能偶爾會有些遺憾和感慨。但是除了“金梁吧”產生過一次堪稱分崩離析的大辯論外,外界並未過多討論。既沒有人替他叫不平,也沒有人站出來踩兩腳、表示幾句不屑什麼的,一切平靜得不能再平靜。
就像颳風下雨、打雷收衣服一樣,似乎沒什麼值得提的,表面上看,似乎也沒有什麼影響。
《射鵰》依然火爆,各種話題討論榜和關鍵詞搜尋上依然穩居前幾,而每逢一三五《首都新報》發刊後,當天立馬飈到前三,非常穩定。
《萍蹤俠影》電視劇相關版權依然熱的滾燙,最終由三家衛視共同出資,以3000萬的價格購得次輪播放權;而網路獨播權更是被企鵝影片以單集125萬,重新整理業界紀錄的價格購得;音像製品版權也賣到了12萬一集。
此外,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三國的片商,也聞風而來,積極接觸洽談購買版權事宜,而且出價還都不低。
要知道,在這之前向國外售賣電視劇版權,基本是歷史劇、宮廷劇、帝王劇的自留地。作為亞洲範圍內的文化強勢大國,這三類劇,基本只要不是爛到底,都能賣出不錯的價格。但是其他型別劇,優勢就不是特別明顯,還需要看菜下飯。
《萍蹤俠影》作為一部吃螃蟹的劇,能走出國外,還被三國搶購,武俠的魅力。可見一斑。
但是這件事對於鄧錚心裡,終究還是產生了一些深遠的影響。
他剛來這個世界,一開始寫武俠是為了先掙點錢,但是萬萬沒想到反響之大超乎他的想象。再隨後。形勢也好、人心也罷,內因外因綜合在一起,推著他不斷往前滑行。寫完《萍蹤》寫《射鵰》;中間更是硬著頭皮投拍、出演了武俠劇。
這些站在前世地球諸位先賢、巨匠肩膀上的輕而易舉的成功,帶來了如潮的好評與追捧,漸漸地。也讓他多了些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膨脹感。
而這一次深入骨髓的傲慢與偏見,讓他刺疼、清醒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
眼前這個歷史文化、人文風情都非常熟悉、很容易讓自己找到歸屬感的“中國”,因為沒有經歷過近代史山河破碎的百年國殤,沒有那種瀕死般的疼痛、踟躕、掙扎與反省,雖說較好地保留了更多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是長久的和平穩定,讓民眾的性格更加中庸、柔軟,缺乏一定的憂患意識。
稍微誇張點說,很有些“暖風燻得遊人醉”的感覺。
它需要“武俠”這種因百年國殤而蓬勃興起的文化。來幫助喚醒一些東西,一些沉澱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堅硬特質。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前世先賢、巨匠的作品和鉅著,他要拿來發揚光大,應該學著沉澱下來,更加珍惜、更加慎重、更加敬畏。要給於最好最合適的展現,決計不能塗汙那些先賢、巨匠的作品,更不要說令其蒙羞受辱!
所以,接下來的一兩月裡,他便試著驅除浮躁。開始嘗試著沉澱了下來。
更新連載《射鵰英雄傳》的同時,也利用腦海中的引擎翻閱大量前世關於“武俠”的一些歷史、哲思、討論……不斷充實自己。
而另一方面,他拉來了之前寫《萍蹤俠影》劇本時的那位助理編劇孫天孔。當時接手改編《萍蹤俠影》時,他對劇本一竅不通。正是蔣志鵬介紹了這位科班出身基本功很紮實的小孫給他。由鄧錚分集把控劇情,孫天孔操刀,倆人算是勉力完成了《萍蹤俠影》的四十集劇本。
然而在拍攝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主要原因就出在鄧錚身上,因為小孫當時只是負責將他的想法以劇本文學的標準創作格式和語言呈現出來的。鄧錚因為沒有一點劇本創作經驗,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些想當然。覺得這樣很好,但實際拍攝中往往會出現鏡頭語言難以呈現或呈現不了的情況,都是蔣志鵬仗著經驗給不斷修補改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