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國姓竊明> 第414章 一輪新月正在冉冉升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4章 一輪新月正在冉冉升起 (2 / 2)

顧炎武回報的“兩廣百姓皆風聞呂宋佛郎機人屠戮南洋漢人”訊息,朱樹人當然也是第一時間知曉的,而且他比兒子更加不覺得意外。

他前世讀史書時,就有明明白白記載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三次最大規模的屠漢事件。

現在看來,事情還是發生了,無非是做得更低調隱蔽一些,而且西班牙人額外多隱忍了幾年。

這種事情,肯定是要報復的。但可惜的是,大明如今的仇敵已經夠多了。

朱樹人內心原本對於大明的“三個七年計劃”是有時間表的,現在本該是第一個七年計劃順利完成、土地稅和人頭稅改革成功推進、緬甸越南也被幹掉的時間節點。

又冒出一個西班牙,真要動手的話,估計要多拖延大明兩年國力,這就得佔用第二個七年計劃的週期了,錢糧也要往這些方向傾斜。

這就意味著,朱樹人決定第二個七年計劃徹底搞定大西北和準噶爾蒙古等部,第三個七年計劃搞定雅克薩的羅剎人,這個時間表都會被打亂。

如果種田蓄力的時間不夠,最後可能就會面臨跟歷史上清朝一樣的窘境,噶爾丹和羅剎人一個西北一個東北同時犯擾大明,到時候就得面臨抉擇,能不能同時扛住兩個敵人,或者至少在其中最艱難地一兩年裡,同時面對兩個敵人。

平行時空的康熙,那可是選擇了在尼布楚退縮了一些利益,才換來羅剎人不支援噶爾丹的,現在朱樹人可不想讓這個利。

為了這事兒,他兒子在外面花天酒地的同時,他可是沒少掉頭髮。最終決定還是幹一把。

“罷了,要相信大明後續建設發展的速度,反正距離假想對付噶爾丹還有五六年呢,對付羅剎人還有十幾年呢。

就算最後對付噶爾丹的進度拖延了,相信十年後的大明,應該有這個實力同時打贏噶爾丹和羅剎人!”

有了這個覺悟後,朱樹人終於決定,讓鄭成功今年剩下的時間慢慢修整。等秋冬季節再次來臨的時候,該對呂宋的西班牙人敲打敲打,就不要含糊。

……

根據形勢的變化重新調整國策節奏後,朱樹人今年剩下的精力,自然要投注到“大明第二個七年計劃”的種田和攀科技上面了。

至今為止,第一個七年計劃的種田變法部分,其實完成得非常完美。“廢丁分籍”的人頭稅改革和工農分離、農籍田畝數量下限這些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敢於反抗的人就不多。

而且隨著對緬、越對外作戰的勝利,還沒讓國庫因此空虛,這些軍功都證明了變法的正確性。

自古開疆拓土的軍功,都是對內政財稅變法的最好力挺。軍事威望上來了,下面唱反調的人就會心虛膽寒,嗓門也變小了。

所以第二個七年計劃裡,上述的改革可以繼續推行,只要節奏略作調整、逐步往北方推廣就行了。

而一般按照變法改革的節奏,改錢的部分完成後,把最容易跳出來反對的阻撓力量殲滅一部分。然後就可以順勢進一步改選官和吏治,就好比當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的關係。

在這樣的思路下,朱樹人下一步的目標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變法層面,他希望最佳化大明的選官和考核制度。

在種田攀科技層面,前一個七年大明重點盯在生化環材上,把那些容易摘的、重實驗試錯、大力出奇跡的“低垂的果實”都摘了相當一部分了。

低垂果實不夠摘了,後面這些年自然要注重理論建設,然後理論結合實際,用物理數學思維去指導規劃科技進步,不能再光靠埋頭做實驗了。

好在這個問題,如今也有了解決的辦法——早在小康四年冬的時候,剛剛才發明出微積分雛形的牛頓,不就來大明留學遊歷了麼。

當時朱樹人就點撥了他,指出了他的數學工具還不夠完善,沒有雙重積分三重積分,解決現實世界物理計算和機械設計的問題還不夠好用,讓他繼續閉關放養自行研究。還讓他寫了一堆信件,交給去英國賣鼠疫藥物和消毒劑的大明商船隊帶去,高薪重禮多拉一些歐洲理工科學者過來。

如今,又是兩年半過去了,時間已經來到小康七年初。

牛頓在經過最初一年半的閉關後,其實就已經把微積分的完善徹底想明白了,補上了雙重積分和三重積分這些數學工具,還深入研究了二項式展開的其他細節補充,總算是把高數融會貫通。

而數學工具神功大成之後,整個小康六年春季到小康七年春季,這一年裡,牛頓把精力投注到了證明“方子翎三猜想”上,用數學方法和補充實驗,把此前理論中不夠嚴密的地方統統補全。

至此,朱樹人此前最早提出、方子翎幫忙整理、牛頓完成徹底證明的“三猜想”,才算是徹底變成了完全體的“三定律”。

當然,因為在這一世,猜想提出者和數學證明者由不同的人完成,最後定律的命名上,也沒法再叫“牛頓三定律”了,而是把所有貢獻者的姓氏都要追加上去。

這在科學界其實也很正常,比如初中物理課本上講電磁感應的“畢奧薩伐爾定律”就是畢奧和薩伐爾兩個人提出的,而“楊米爾斯方程”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的。

科學界很少把姓和名都列上去,既然如此,朱樹人和方子翎也只要列上“朱方牛頓三定律”就可以了。

如今,正是三定律徹底結束閉關、即將出關大殺四方的歷史時刻。而朱樹人此前讓牛頓寫信招攬的那些人,也陸陸續續來到大明瞭。

適逢如此科學盛況,朱樹人覺得實在是一個改良大明教育制度、增加大明科舉科目的千載良機。

所以第二個七年計劃的科研種田和人事、教育改革,完全可以合而為一,互為表裡共同推進。

一張新的大幕正在冉冉升起。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