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滿清偽都盛京被大明攻破,滿清在遼河平原的統治也算是土崩瓦解了。
不過,要跑馬圈地、把剩下相對富饒的平原地區接收完,怎麼也得再花上幾個月的時間。
而且盛京城內的戰事徹底平息下來時,已經是隆武九年的十一月中旬,
東北的天寒地凍那是眾所周知的,隆武年間小冰期剛剛緩和一些,但天氣還是普遍比正常年景冷一些。
也多虧了遼東畢竟還算靠海近些,比後世的吉林、黑龍江還是能分別暖和個十到二十度,這才能在農曆十一月保持用兵。否則再冷下去,出個門都能把手指頭、鼻子耳朵都凍掉。
東北畢竟還是很大的,後世東三省加起來有八十多萬平方公里,如果再算上東北的內蒙部分,一共能有一百四五十萬。
所以東北最南邊和最北邊的緯度差也能超過一千五百公里,這距離放到關內,基本上相當於從北京到福建的緯度差。冬季最低溫度相差個將近二十度,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黑龍江冬天最冷能到零下四十度,對應到遼東也就零下二十度。
朱樹人還是體恤士卒的,所以戰前就跟李定國等人交代過,只要確保拿下盛京,剩下的一切進攻性行動,可以在臘月到來前結束。
然後讓部隊轉入就地防守、維持好剛佔領地區的治安即可。確保將士們臘月裡都能窩進城裡烤火取暖,最多白天派點人出城砍柴確保燃料,其他能不出城就不出城,以免出生南方的將士不耐寒凍死凍傷。
李定國部也是嚴格執行了這條命令,十一月中旬初拿下盛京後,只是短短跑馬圈地了二十天,擴大戰果,把撫順、鐵嶺等地肅清,再遠就沒有涉及,直接轉入了就地防守。
只有吳三桂部稍微膽子大一點,但主要也是吳三桂手下至今還有萬餘人的關寧軍老兵,這些人本就出身遼東,比較耐寒,臘月裡還能再圈幾個縣,屬於特殊情況。
另外,吳三桂在攻破遼東各地後,也收編了一些反正的部隊,主要是十年前跟著祖大壽家族一起投降滿清的原明軍舊部老兵,
挑一些相對沒那麼桀驁不馴、還算有點可塑性的,重新收編一下,也便於後續用東北本地邊軍追擊松嫩平原的滿清殘敵,避免外地人長期千里服役士氣低落。
後續對豪格殘部的追擊,或許會持續數年。一直讓南方兵打這種警戒性的追擊戰搜剿戰,成本太大了。用本地人的話,連補給難度都能降低一個檔次,既然天下已定,也不好亂花錢,這些細節都要考慮。
搞定鐵嶺、撫順等地後,其他小縣可以等明年開春、沒那麼寒冷,再慢慢肅清收編。
……
話分兩頭,李定國和吳三桂在遼東分定各處,被俘的偽帝福臨,卻不是他們有資格處置的。
所以李定國僅僅是讓福臨在沉陽滯留了短短七八天,用於當招牌宣召周邊各縣,隨後就讓精銳騎兵護送,押回北京聽候朱樹人的發落。
沉陽這個地名,當然也是戰前朱樹人就吩咐讓改的,盛京城破後第二天就改回了這個名字——這地方在天啟年之前,本來就叫沉陽衛,是被奴兒哈赤攻破後定為偽都時才叫盛京的,現在迴歸大明,重新叫回原來的名字完全沒有問題。
稟報戰況的使者,十一月十九就抵達了北京,押送福臨的護衛,多走了十幾天,臘月初才送到。朱樹人接報後,自然也要再轉稟南京,同時請示是否能把福臨留在北京,便於就近詔安其他未附清軍將領。
捷報臘月初五從北京送出,六百里加急初十便到南京,總算是趕在隆武九年底把好訊息帶到,估計隆武帝和史可法等閣部重臣也能過個好年吧。
南京城內自然是張燈結綵,隆武帝朱常淓下旨明年免除全國一年糧稅(朝廷所需糧食改為官府用常平價購買),以示普天同慶。
天下各地囚犯,也得到了一級大赦天下,重罪減刑,輕罪酌情釋放。
大明全體將士,都得到額外半年的加餉作為賞賜,文官也按照正常俸祿加半年——
後面這筆錢倒是小數,朝廷完全給得起,誰讓明朝的官員賬面工資都很低呢,實際上主要收入全部靠貪,那點死工資有屁用。一個知縣每個月才值幾兩到十幾兩,算個屁啊。
既然賬面工資低,這個人情樂得做了。戶部核算了一下,給全國所有官員加發半年賬面工資,也就二百多萬兩銀子開支。
這筆錢雖說不少,但比起滅國級別的大功,絕對是值得拿來樂呵樂呵的,畢竟大明以後再也沒滅清這種級別的普天同慶大喜了——這可是一個差點把大明打亡國的最兇殘敵人,其他諸藩蠻夷潛在敵人,都是不能比的。
唯一沒有順帶沾光的,只是那些藩王宗室了。誰讓藩王宗室們的名義工資太高呢,一年動輒幾千幾萬兩的,哪怕現在人數少了,皇帝也不願意當這個冤大頭。一個親王的名義俸祿,能頂大幾百個縣令,太坑了。
偏偏這個決策還沒人敢反對,因為朱樹人也是藩王,他還帶頭上表打了預防針,希望皇帝在大赦天下、普天發錢的時候,別因為他的親王身份加賞。他只拿他定策之功該得的那部分就可以了。
鄂王有潑天大功,都那麼虛懷若谷了,其他藩王好意思伸這個手?
大赦、賞賜搞定之後,最後還剩一件大事,就是對有功之臣的加官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