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戰後第一個五年恢復期結束。東北問題基本算是穩住了,各地糧食、油料也很是充裕。朝廷軍糧庫和各地常平倉也都有了足夠的結餘,哪怕再開始一場戰爭也沒問題。
歷史上這段時間大致對應順治末年,天氣和自然環境本來就處在好轉的過程中,小冰期的烈度是逐漸減弱的,如今總算是讓大明來吃滿這一波天時紅利了。
另外,提到順治不得不說一句題外話,福臨在投降大明後的第五年,二十一歲那年,還是壽終正寢了,比他大哥豪格多活了五年。
沒人懷疑福臨是否有被害,都覺得他是自然死亡——而且,這種事情是有先例的,當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對周恭帝柴宗訓貌似那麼禮遇,周恭帝一個八歲小孩兒,最後不也是又活了十三年,到二十一歲時「因病自然死亡」了。
周恭帝之死,可是天下都沒人懷疑過。既然如此,福臨二十一歲因病老死,也是妥妥的沒問題,過程中並沒有任何滿蒙刺頭冒出來。
萌芽之中的蠢蠢欲動,也都被大明雷霆幹掉,反正現在東北漢人規模已經是滿蒙的五倍。曹變蛟和黃得功在邊疆地區搞軍屯建設也不是吃素的,正好把人心不穩的部分再收割一茬。
局面徹底穩定住之後,隆武十五年底的一次年終會議上,朱樹人終於打算部署一些新的動作。
休養生息夠了,偶爾也該小規模維持一下行動強度,活動活動筋骨。
大規模的戰爭他是不會去亂來的,但是作為對滿蒙征服戰爭的後續延伸,追究一些此前與偽清不清不楚的裙帶勢力的牽連責任,不把問題擴大化,那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朱樹人想到的第一個需要懲處的物件,就是扶桑地區一些十年前據說違反大明禁令、也違反了扶桑幕府禁令,擅自跟偽清貿易、為偽清提供戰略支援的小勢力。
這裡必須澄清一句——並不是因為朱樹人作為穿越者、對扶桑人有什麼特別的仇恨和歧視,才去沒事找事。而是在明清之際這個當口,這個時代的扶桑人確實本身做得有問題,因為種種蝴蝶效應,被大明抓住了把柄。
為此,朱樹人在這年年底的地方實權督撫述職過程中,招來了在遼東半島和大員島分別經營了五到十年的小弟鄭成功,把自己的訴求告訴了鄭成功,
想利用鄭成功跟扶桑人比較熟的關係,給對方帶個話,讓對方嚴肅處理那些「前些年破壞大明對偽清的貿易禁運、給偽清提供戰略物資對付大明」的女幹賊。
鄭成功乍一聽這個要求時,還很是懵逼:「扶桑人當年什麼時候支援過偽清?他們都不挨著,大明沿海的貿易都是王爺您和咱兩家把持的,扶桑人四面環海,不可能陸路跟偽清貿易吧?」
朱樹人卻早已拿到了證據:「怎麼沒支援過?偽清末帝豪格當初之所以在遼東失守後,還能回到吉林將軍的轄區死守拖延,害得咱大明又多花了好幾年的工夫才徹底掃除乾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扶桑的蝦夷蠻子給偽清提供了蝦夷稻的種子!
另外,聽說蝦夷人不僅在蝦夷島上居住,連帶著蝦夷島北面的枯葉島的南部!當年豪格得到的黑麥種子來源,根據本王的調查,似乎也跟蝦夷人有關!
別看這些蝦夷蠻子一開始提供的糧食不多,但新物種的種子的價值何等巨大!這些東西是會幾何級數繁殖,最終對國運和天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
要不是蝦夷蠻夷違反大明對周邊各國的涉清貿易禁運,導致偽清在原本無法大規模種出糧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聚居區站穩腳跟,大明會花那麼大代價才拿下偽清最後的殘部?
所以,這筆賬要清算,至少要讓蝦夷人付出相當於我大明對豪格最後決戰損失的代價!大明對清最後一戰的傷亡,都需要他們
買單!否則豪格早在沉陽就死透沒處跑了!」
這番話看似強詞奪理,但邏輯上還真就講得通。
鄭成功花了好長時間理解大哥的說辭,一開始他下意識想辯解說:蝦夷人根本跟大明沒有接觸過,也沒有約定,又何來違約?
但他很快想到:蝦夷人是沒有跟大明約定,但扶桑的幕府是跟大明有約的,雖然不是嚴密的紙質條約,至少也是君子協定。
扶桑本就閉關鎖國,這幾十年以來,對外貿易有很多限制,只給明朝和部分朝鮮、還有荷蘭人發放了貿易勘合,不在勘合上的貿易本來就是違法。
而大明既然跟扶桑幕府曾經達成了默契,就是基於「扶桑幕府肯定能對外完成他對內的管理承諾,管住手下人別亂來,不能唯利是圖什麼錢都賺」。所以大明才沒必要專門事無鉅細交代!這是大明基於信任才沒多說!
現在,既然扶桑幕府管不住蝦夷人,大明就要來幫忙管一管了!
何況,扶桑的幕府將軍,歷來正式名字都叫「徵夷大將軍」,這個夷就是蝦夷的意思。說明扶桑自古連天皇都知道,他們統治的地區是當地的「文明地區」,不包括那些「蠻夷」,所以幕府將軍才要去「徵夷」,而且這個「夷」始終不算是徹底被征服的狀態,所以不是扶桑天皇的臣民。
因此,17世紀的北海道,確實可以說,法理上跟扶桑是兩個國家!類似於明清之間的關係!一個相對文明一個相對蠻夷。
既然扶桑管不好自己列島北段的蠻夷,導致那個蠻夷跟華夏東北地區的蠻夷相勾結、還危害到了大明的平賊程序,那大明就要幫扶桑人管一管,把蝦夷剿滅了!
更何況,當時的蝦夷人,從民族構成上來說,反而跟更北面的枯葉島原住民血緣更近,而跟扶桑本島的主體民族血緣相去更遠。
鄭成功覺得王爺的要求很有理有據,並不是盲目地窮兵黷武。他便虛心領受了這個任務,只是出於謹慎又問了一句:
「那如果扶桑的幕府不接受這種警告,還想自行解決蝦夷人管束不住的問題呢?」
朱樹人:「那就沒得說了,咱大明只好以理服人——而且本王會讓扶桑幕府知道,越是咱大明以禮相請時它不服,那就有更多賬可以算!
據本王所知,扶桑人的薩摩藩,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逼迫了我大明的屬國琉球、改為向它朝貢吧!這三四十年下來,聽說琉球都漸漸被薩摩藩蠶食,事實上逐步形同亡國了!
如果扶桑幕府不答應我大明自行解決蝦夷通逆勢力,那咱就連琉球和薩摩藩的問題一起清算!要是還反抗,那就再找找別的由頭!相信德川家會識時務的!越反抗他們的罪名就會越多!最後丟掉的利益也會越多!只有乖乖認錯,才能及時止損!」
朱樹人也知道,隨著時間來到17世紀後半夜,扶桑國的亂世已經終結了。
而扶桑內部人口膨脹、武士人浮於事的情況又還沒有出現,估計至少要再過百年,武士們才會因為繁殖得越來越卷,而對江戶幕府不滿。現在扶桑人內部的民族認同正是比較強烈的時期。
【穩定執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