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觀眾們很是興奮,不過王榭卻還在繼續。
《發如雪》尾奏結束後,樂隊只是稍微停了一兩秒,就再次開始了演奏。
王榭低頭再抬頭,就又是一首歌曲的開始。
觀眾們特別是坐的遠的觀眾們,他們其實並不是看到了王榭的小動作,而是被一陣空靈悠長的鐘聲吸引到了。
他們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什麼樂器,第二反應就是驚喜。
臥槽,又是一首新歌。
悠揚的鐘聲彷彿響徹了整個夜晚,又似乎有一種風吹銅鈴的浪漫之感。
而後,才是古箏、二胡、琵琶和磬的聲音齊齊而來。
舒適、典雅、美好。
音樂人們則是第一時間看向了王榭,好傢伙,剛剛才是中西結合,現在又完全是中式古典。
但是風格又完完全全都符合中國風的定義,王榭真的是來教他們寫中國風的吧。
臺上,王榭在前奏結束後,終於也輕輕的開口了,他那清亮的嗓音帶著一絲回憶的質感。
「屋簷如懸崖風鈴如滄海
我等燕歸來...」
觀眾們從沒沒有聽過王榭這麼溫柔、流暢的唱歌。
王榭雖然釋出的歌曲不多,但是每首歌都有著其獨特的個人風格。
不過像這首《千里之外》這麼溫柔、流暢的聲線,他們是真的第一次感受到。
特別是這種聲線和演唱帶來了一種微妙的、不可言說的惋惜感和回憶感,更是給這首歌蒙上了一層時間的濾鏡。
就像是,一位老人摸索著相簿裡發黃的老照片,在回味那些匆匆過往。
王榭的歌聲繼續,泛黃的照片依舊在翻閱。
「故事在城外濃霧散不開
看不清對白...」
故事從具象到意象,歌詞從具體到模糊,不過歌曲中那股淒涼之意卻慢慢濃厚了起來。
特別是歌詞和伴奏的結合,又在被王榭緩緩道來,將匆忙相遇和匆忙離去的意境被刻畫的很生動,讓人意猶未盡又不斷聯想,又用輕靈簡單的旋律承載了歌詞的悲涼。
這是一首很難描述的感覺,但是觀眾們面前卻像是出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夢醒來是誰在窗臺
把結局開啟
那薄如蟬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