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則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亦或是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承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最後南嘉魚總結道:“成語和典故一般都是提煉出這些文化故事的精髓,言簡意賅地將其獨有的意味表達出來,使在同一文化語境下的人可以迅速的解碼,然後獲得想要的資訊。但梗恰恰相反,它增大了資訊解讀的難度,稀釋了資訊密度,大多都是無效的。”
“另外,成語和典故富於形式美,運用到書面語言、口語都可以;梗,形式雜亂、不具美感,而且無法運用到書面語,即使用為口頭語也無法脫離特定語境而存在。”
“最後,成語和典故其實也是有區別的,成語一定是典故,但是典故不一定是成語,也可能是俗語、諺語和歇後語等。”
南嘉魚解釋完後,書友們都是懵的。
“每個字都是懂的,不過連到一起後完全是懵逼的。”
“專業,這也太專業了。”
“不需要聽懂,只要大概的明白,梗是一時的熱點,而成語是傳統文化即可。”
“我還以為只是有沒有文化的區別呢。”
“我這種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也只能雙擊666了。”
“……”
南嘉魚看著書友們的吐槽,也並不以為意,反而是舉起了例子:“大家都知道聽過「凡爾賽」和「青梅竹馬」吧。”
“「凡爾賽」就是一個標準的梗,因為只有知道這個梗的人,才能體會到梗裡的意思,不知道的人需要查閱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內涵,才能恍然大悟。”
“而「青梅竹馬」則是出自王榭老師的半首《長幹行》,頗具文學性和藝術性,已經算得上是一個約定成俗的成語了。”
隨後南嘉魚調皮的笑道:“如果實在分不清,你們在寫作文的時候用上,老師誇獎你了那就是成語,老師批評你了就是一個網路熱梗。”
網友們此時也終於恍然大悟。
“666。”
“早這樣說我就不清楚了。”
“哈哈哈,老師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懂了懂了。”
“我修的是古代文學系,本來還愁畢業論文怎麼寫呢,現在一下就清楚了,就寫《試論中出現的成語》。”
“謝謝樓上提醒,我現在就動筆!”
“……”
南嘉魚則是看著彈幕,然後重新調轉了話題:“剛剛看到有人問《三國演義》裡都有哪些成語,我就試著總結一下吧。”
“比如第三十九回的標題【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裡面的【初出茅廬】就可以當做一個成語,可以用來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再比如第五十七回的原文說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這裡面【心懷叵測】也可以當成成語用,意思是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又比如第九十九回的原文: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這裡面的【緩兵之計】也可以當作成語使用,意思是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現在用的話可以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還有就是...”
南嘉魚舉了幾個例子,隨後才笑著說道:“就先說這麼多吧,剩下的可是要靠大家來找了,這樣才更有意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