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個部門想法設法的想從廠裡沾點光的情況,李昭是早有預料的,只是沒想到這次還會被硬塞過來一家醫院罷了,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就如醫院,這個時代的醫療資源是非常緊缺的,廠裡現在有錢,倒也不介意多對一家醫院進行擴建,這個時候廠裡的閒錢是有點多的,找到一個新的支出點倒也沒什麼影響。
而且這些支出還是造福群眾的,對於廠裡的口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要知道京城現在大約有七百多萬人,現在直接靠著廠裡吃飯的已經有十分之一了,如果算上這些員工的家人,估計已經有不下百萬人了,如果再算上給這百萬人服務的人員,估計最少有兩三成的京城人是圍繞這九九八廠吃飯了,這影響力可不一般。
就這樣,李昭帶領著兩個醫院的院長,很快就和新的醫院完成了接收,其實這件事也是非常簡單的,也就是帶著廠裡的審查部門,對醫院進行一番審查,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而關於醫院的發展就更簡單了,李昭都不用說什麼,直接交給三個醫院的院長就是,廠裡對於醫院的發展也是早有規劃,直接照搬就可以。
比如醫院的規模,原本新的醫院床位數是大概五百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算小了,畢竟一個筒子樓單間的小病房一般就兩張病床,五百張床位,也有二百五十間了,而面積上基本上也有五千平以上了,但和未來相比那就完全沒法比了,六十年後,一家縣級醫院也要比這大得多,對於這種情況,廠裡當然是要改變的。
就如廠裡現在的兩家醫院,其中新建的醫院,床位數更多一些,有三千張,而原軋鋼廠附屬醫院,也是在擴建之中,明年也會擴建到三千張床位,新的醫院顯然也會是這樣,最後就是醫療器械,肯定也是向兩家醫院看齊,開會決定完這些,原本心中忐忑的院長,一張老臉已經笑成了一朵菊花。
只是現在三家醫院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手緊張,床位暫時是夠了,但醫生明顯短缺,想要將這麼大的醫院完全運轉起來,有點力不從心,只是這種事情只能慢慢解決,廠裡很難短時間要到那麼多的醫生。
忙完醫院接收的事情,李昭也回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這會時間已然到了十二月份,隨著下雪,廠裡倒是沒有平時那麼繁忙了,主要是建設專案都停工了,不過這會李昭算是忙的飛起,由於廠裡的專案非常多,年底又都要寫進展報告,李昭這裡是真的忙,不過這段時間也是好事情不斷的。
首先就是剛進入十二月,醫藥研究所就將新的冊子交了上來,按照李昭的建議,這次提交上來的修改稿更加厚了,李昭也翻看了起來,講真的變化還是非常大的,首先是上一版有的,這一版都有,李昭大致看了看,這些沒有什麼變化。….
而增加的東西就比較有用了,比如增加了比較多的中醫針灸、刮痧、推拿、正骨等手法,更是將這些內容都用圖做了詳細的繪製,除了這些就是各種自然界中常見藥草在治療中的使用,基本上每種病症都有相應的內容,而且全書裡所有隻要是用到的藥草,都在冊子的最後繪製了詳細的圖樣,連藥材炮製方法都有。
很快就大致翻看了一遍,這本稿子有一千多張,當然都是單面書寫的,印刷的時候會改成雙面印刷,最終估計會有大概六百頁,已經算是一本非常厚的書了,不過這本書應該會非常有用,李昭也不知道能不能比得上《赤腳醫生手冊》,不過對於這一本書,他是非常滿意的,就他看來,學完了,他也能治些小病。
看完這些,李昭也不耽誤,直接去找蘇父,這一本他已經覺得沒有什麼問題了,交給蘇父,讓他看看,如果沒什麼問題,那麼就可以直接送去印刷了,儘快發行出去才是正理,而且這書基本上所有的醫生都是有用的。
先不說專業知識怎麼樣,就是這個全國範圍內
各大醫療相關單位提供的資料,編撰出來的治療方法,就是一種大全式的醫案,對於所有醫生都將是很有指導意義的一本書,而且對於那些正規醫生來說,說不定更加有用。
他們雖然是正式的醫生,但他們見過的病例也是有限的,而這本書,卻直接收集了最少幾百位醫生治病的心得,包含中西醫,對於正規醫生的指導意義,可能不下於培養農村的醫療工作者,總之在李昭看來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
很快見了蘇父,李昭直接將檔案交給他,說道:「這是醫藥研究所剛交上來的,這是第二版,第一版我感覺有很大缺陷,就直接打回去讓他們修改了,這一版我感覺已經相當好了,無論對於新學者,還是醫院的正式醫生,都會非常有用,您看看有沒有什麼還需要他們修改的了,如果沒有,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出版了。」
蘇父一聽,趕忙翻閱了起來,一直過了大半個小時,蘇父才說道:「是挺不錯的,研究所現在留下的有沒有稿子?有的話我就直接將這個交上去了,上級肯定是要組織人手稽核一下的,如果順利,估計年前就能定下來,如果不順利,估計很快就會打回來重新修改,沒有留稿子的話,這些很可能丟失。」
李昭聽了後說道:「有稿子,他們手裡上一版的稿子也都留著呢,這一版交過來之前,就已經抄寫了幾份,現在三家醫院每家手裡都有幾本,也在進行稽核。」
蘇父聽了之後點點頭,也不再耽誤,直接帶著稿子去找上級去了,廠裡雖然有個小的印刷車間,但都只是印刷廠裡的檔案之類的地方,印這個就有點力有未逮了,想要大規模的印刷只能找上級了,不過這件事到了這裡,已經和他沒有多大關係了,在李昭看來,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也就是看上級審批要多久了。….
除了這一項傳來好訊息之外,自行火炮也基本定型,開始了小批次的生產,這款自行火炮總體來說還算不錯,首先就是噸位夠大,經過一番修改之後,三十公里的炮彈分佈範圍可以大概達到三百米以內,這已經相當不錯了,而且發射速度也挺快,在熟練供彈手的使用下,可以達到每分鐘四發,不過很累就是了。
畢竟炮彈的重量達到了四十多公斤,一個人抱著八十多斤的東西,想要長時間快速完成傳遞,還是相當困難的。當然這是優點,缺點也是有很多的,首先就是電子系統太過拉胯,基本上就是一門帶有坦克底盤的火炮,不過還算好的是給安裝了步話機和電臺,短距離還能用步話機,長距離只能用電臺了。
當然也可以先放一架通訊中繼無人機上去,只是如果是實戰,估計這種無人機會被首先清除。其次就是炮兵偵校雷達還沒有完成,現在時間還短,想要出成果,最快估計要到明天,所以雖然是自行火炮,但其實和拖拽式相比,也就有一個機動方便的優勢罷了,想要真的有大用,還需要進行不少的改進才行。
除了通訊和偵校方面比較差之外,更加麻煩的是造價,經過計算,最終的造價也是讓李昭感覺無比麻煩的事情,實在是價格太貴了,坦克三百多萬,自行火炮卻需要大概四百四五十萬,如果電子系統好起來,價格更貴。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於這款火炮眼饞的人非常多,但上級給的配額卻是非常有限的,坦克還有一年五十輛的規模,而這款自行火炮,只給了每年二十八輛的訂單,基本上算是可以武裝一個炮兵團吧,這個數量實在是讓李昭無奈。
軍費太少,李昭能有什麼辦法?廠裡肯定是不敢直接大規模生產的,更不可能拿手裡的資金武裝部隊,特別是張師長,這會眼饞的直流口水,只是他們師一點配額都沒有,哪怕是一輛都沒有,不僅是他們,京城周邊都沒有裝備。
除了他們這些,李昭自己也有新的進展,那就是他手裡的飛機設計
圖,到現在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是的,機械部分已經基本上完成了,他開始是想搞電傳飛控系統的,只是考慮到有可能完不成,也搞了一款機械飛控系統的,這一款的完成度更高一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電傳飛控對於計算機以及電子要求都比較高,李昭也有點怕完不成,而機械液壓飛控系統,算是比較成熟的系統。
。.
居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