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關被曹志和鄧艾攻破,將軍向寵與後軍師在綿竹關壯烈殉國,一萬兩千御林軍全軍覆沒。
曹志和鄧艾攻破綿竹關後一路向南,又一鼓作氣攻破了廣漢城。
訊息傳回成都,舉國譁然。
成都城內人心惶惶,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止。
曹志和鄧艾商議之後,決定暫時不攻打成都,而是向成都城內投來了勸降信,希望劉禪可以投降大魏,曹志還以宗室的身份作保,只要劉禪投降大魏,便封劉禪為公爵,世世代代永享榮華富貴。
蜀漢的朝堂之內,則更是亂作一團,很快便分為了三派:
第一派為主戰派,以尚書令蔣琬為首,主張抵抗到底,提出的策略是依靠成都的兩萬守軍,再緊急動員和武裝一批義軍,只要堅守三五日,便可等來江州鄧芝的援軍,有了江州鄧芝的援軍,則可堅守到姜維回援。
第二派為棄守派,以侍中董允為首,主張主動撤出成都,主要保住了皇室血脈,則憑藉姜維大軍,總有殺回成都的一天,或可撤往永安,尋求東吳暫庇;或可撤往南中,與馬忠匯合,以交州和南中兵馬與曹魏再戰。
第三派為投降派,以光祿大夫譙周為首,認為曹魏乃是天命所歸,無論是哪一路援軍,都來不及救援幾乎不設防的成都,為今之計,唯有投降可保成都一城子民的安全。當年劉章也是這樣抉擇的。
這個譙周,在蜀中素有名望,號稱學富五車,座下有陳壽、羅憲諸多的弟子,精研六經,頗曉天文,成為蜀地大儒,備受尊敬。
當年劉備圍成都,譙周論天命,力勸劉章投降,說劉備是天命所歸,劉章投降後被劉備任用,算是為劉備得巴蜀立下過功勞。
後來曹丕廢獻帝自立,譙周與諸葛亮、許靖等商議,譙周言天象祥瑞,乃與群臣共同推戴漢中王劉備為帝,又為蜀漢的建立立下過功勞。
再後來諸葛亮北伐,譙周言天象,以為不宜北伐。諸葛亮以譙周為太史,與蜀中眾臣同領後方事務。諸葛亮六出祁山,譙周上書言天象吉凶,勸孔明不要出兵。結果諸葛亮果然殞命五丈原。
漸漸的,蜀漢國內都覺得譙周是真的懂天文,知天命,譙周大儒的身份之外,也額外多了幾分神棍色彩,蜀人鹹以周言為驗。
如今鄧艾圍成都,譙周站出來以天命終將歸於大魏為由,勸說劉禪投降大魏,還駁斥了蔣琬與董允的意見。
針對蔣琬的主張,譙周駁斥道:大魏乃是天命所歸,其法統源自於漢獻帝的禪讓,有天象為證。且廣漢距離成都極近,倘若不投降,曹志和鄧艾只要發兵,一天便可直抵成都,就憑成都如今這般空虛的兵力,必然是個城破國亡的結局。
針對董允的主張,譙周駁斥道:逃亡南中,且不說南中是一片不毛之地,南中的兵馬加起來也不多,且南中蠻族一直都在造反,如果蜀漢滅亡,南蠻勢必揭竿而起,屆時豈不是羊入虎口?
而求東吳庇護也是不可取的,譙周認為,“今若入吳,固當臣服”,陛下逃到吳國,不也得稱臣麼?既然都是稱臣,那何必要逃跑呢?
最終,譙周得出了一個結論,為今之計,唯有投降大魏,人心所向,才是天命所歸,才是皇帝劉禪唯一的出路。
聽完譙周的侃侃而談,劉禪頓時崩潰了,忍不住的掩面而哭。
“若是孤當初多留些兵馬在成都,斷然不至於淪落到如此境地,只可惜姜維義兄無法趕回救援,難道我大漢六百年的國祚,便要亡於孤之手麼?”
劉禪這一哭,導致群臣頓時哭作一團,滿殿都是哀嚎之聲。
譙周則趁機跪地勸到:
“陛下,請陛下早做決斷,保我劉氏血脈,保我蜀中子民啊!”
沒想到譙周這一聲苦勸,竟然得到了殿中大多數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