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0、夾寨 (1 / 2)

鍾會不是第一次經歷戰事,但這一次,他深感壓力之大,遠超昔日之和。

關城已經失守,漢、樂二城和黃金圍這三處漢中重要據點魏軍卻遲遲不能拔取,姜維的軍隊趁勢北上,同處漢中的敵我兩軍就會像在穴中爭鬥的兩隻老鼠一樣,無處躲避,死死撕咬,直到決出勝負。

當年曹操率大軍在漢中與劉備相持,只支撐了兩個月就不得不選擇向關中撤退。

連魏武皇帝都守不住的漢中,眼下卻要鍾會牢牢守住,最不濟也要撐到司馬昭進位晉王之後,才能夠率軍撤出漢中。

“曹魏、姜維、漢城。。”內心盤算不止的鐘會目光深邃,沉吟低語。

過了許久,他才長吁一口氣,慢慢轉過身來,重新恢復了人前自信的神態。

立足全域性謀一隅,抓好一隅為全域性。

他已經在漢中佈下了重重防線,宛如天羅地網,就看姜維這個老將,能不能撼動他的部署,一口氣衝到他的面前了。

···

“當時風疾雪大、旌旗都吹破裂了,不時就有撐不住的人馬掉隊,天黑路遠,人心不安吶,可大將軍就在軍中,身先士卒,他告訴眾人勝利就在眼前!於是眾將士同仇敵愾,懷揣一股著殺敵報國的血氣,冒雪趕路,翻越險阻,直達關口······”

隨著姜維率軍奪回關城、擊敗魏軍的露布捷報傳回蜀地,朝野振奮,軍中士氣大漲。

身在涪城大營的姜紹也趁勢抓住機會,親自口述,授意尹曜連夜編寫《雪夜取關城》的戰鬥故事,透過軍中“故事會”的途徑,在炎興新軍中廣泛傳播,以求達到人人傳頌的效果。

這種故事本身不注重戰爭的真實細節,更多考慮的是故事情節的吸引力和宣傳效果。

它將姜維前後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加工濃縮成“一夜風雪取關城”的傳奇故事。

誇大風雪、道路等客觀困難,增加行軍、奪關的驚險環節,同時不忘醜化魏軍將士殘暴、愚蠢的人物形象,無形之中凸顯大將軍的英明堅毅和漢軍將士的英勇奮戰,讓還沒經歷過戰事的新卒聞之無不心潮澎湃、為之神往。

但姜紹並不滿足於此,他還想糅合百戲、侏儒倡優等表演把它改變成一種軍戲,既可以用來軍中娛樂,還可以潛移默化灌輸思想。

這些日子以來,他深感大將軍姜維除了掌握兵權之外,對朝堂人事、蜀中輿論的控制幾近於無,所以想先從易著手的軍中輿論入手。

只是自身的才華有限,帳下也無此等人才,加上事務繁忙,往來兩地,計劃中的軍戲編排只能丟給尹曜等人摸索,暫時擱置一旁。

姜維奪取關城,很顯然起到了振奮人心的效果,朝中也掀起了一波主戰的熱潮,朝堂開始一再明確主張要驅逐魏軍、收復漢中。

因此姜紹的任務也很重,他已經私下收到風聲,開春之後,朝中就要詔令涪城大營的新軍分兩批北上,奔赴前線作戰。

看來,隨著形式的變化,國中不少人也覺得奪回漢中的勝算很大,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在漢中戰事中大展手腳、建立功勳了。

而主戰派居多的軍中,更是出現了偏左壓過偏右的情況。

姜維在奪取關城後,趁勢派遣使者和少量精銳直驅漢城,冒死突圍衝入城中傳遞軍令、協助城防,以堅定城中將士堅守之心。

但與此同時,鍾會派遣的增援兵馬也源源不斷抵達漢城,他們人多勢眾,挖長塹、築重城,開始驅使軍民修建夾寨,想把漢城圍成鐵桶一般,徹底斷絕城中內外呼應。

輔國大將軍董厥得知漢城局勢,積極主張一鼓作氣,趁著圍城軍隊立足未穩之際出兵進攻,和城中蔣斌內外呼應突破包圍,將戰線推入漢中腹地。

而大將軍姜維卻認為當下正值寒冬臘月,軍中雖然士氣稍振,後續的兵馬、輜重卻未到位,選擇這個時候與兵力依然強大的魏軍決戰,難操勝算,不宜冒險行事,只派出了小股部隊騷擾魏軍,聲援城中的蔣斌軍隊。

董厥不甘心,攛掇軍中其他將校請戰向大將軍姜維施壓,但大將軍姜維一向堅持己見,用強硬手段壓下了軍中的不同意見。

···

說來可笑,危如累卵的時候大家還能同舟共濟、一心抗敵,可局勢稍稍好轉之後,軍中很快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漢中之戰怎麼打,是軍中時下的爭議焦點。

姜紹沒想到,大將軍姜維在這個時候又給他佈置了作業,讓他儘快建言獻策。

這,這不又是要讓自己寫命題作文嗎?

有了之前諸多前車之鑑,雖然這次大將軍沒有明確指示,但姜紹還是知道策論的主題偏向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