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親疏遠近。
任何時候都不例外。
作為呂布的親傳弟子,自然和他人不一樣。
張遼和曹性,對呂布的瞭解,比起其餘幷州將領,無疑要多得多。
雖然還沒正式布傳武道,但對自己的親傳弟子提前透漏點什麼,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這卻不提。
待張遼等人悉數退去後,呂布對曹操大笑道:
“孟德且與諸公一道安坐!”
說罷,當先大步向帳內正前方的主位走去。
這個位置,當然是留給他的。
“喏!”
曹操很有禮貌,即使呂布已經走開,依然向他的背影一鞠躬,這才回到自己的席位上。
一雙細眼,目不轉睛的盯著呂布,偶有寒光,卻隱而不露。
真當曹操已經服了?
真當阿瞞再無異心?
莫試探他人底線,一旦試探,必然失望!
這是後世心理學家說的話。
身處困境,又被一封誠意滿滿的信打動,投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要說曾權傾朝野,挾持天子,野性勃勃,心思深沉的千古梟雄,會如此輕易誠服於某人,只能說想多了。
此時的曹操,對呂布最多有認同感,絕沒有誠服感!
這個‘感’,決定了心態。
呂布不給曹操機會,曹操大機率不會反叛。
不危及性命的情況下,阿瞞的道德操守並不差!
可呂布若得意忘形,將一條康莊大道放在曹操面前,他這等果斷梟雄,會很快做出決定。
劉備、孫策或許不會,袁紹也可能不會。
曹操會!
劉表死後,劉備完全可以拿下荊州,從而取而代之,但他沒有。
和劉璋相會時,只需酒宴殺人,便能輕而易舉奪下西川,劉備依然沒有這麼做。
不管是虛情假意還是真仁義,人設在此,劉備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孫策有點不好說。
畢竟原本時空死的太早,很多性格沒有展現出來。
但大體上屬於慷慨豪邁,以信義立足的英雄豪傑。
畢竟,千古流傳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就是他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