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練結束,張世傑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這些火槍如何打製?”
趙獵做了個請的動作:“使相請隨末將前往一觀便知。”
眾人無不紛紛跟隨,就算趙若和這分管縣政的文官,也不肯落下。
趙獵先帶眾人來到城東北的工匠坊,這裡除了打製常規的刀劍矛斧及盔甲外,還有一個獨立的銃管作。
張世傑看著工匠用鐵錘在銃槽上一下下敲擊,將一塊精鐵一點點卷敲成型,之後再裹上一層精鐵,再反覆敲打,直到槍管細密堅實,才將鐵棒從中抽出,一根管狀槍管便呈現在眾人眼前。
張用喜道:“這就成了?倒跟打製一把刀劍差不多……”
趙獵搖頭:“槍管表面細密光滑,管內卻粗糙,還需以錐鑽光滑,如此方成。”
趙若和問:“打造一支這樣的火槍,需時多久?”
趙獵食指交叉:“十日。”
張用揪著大鬍子,想想也覺得可以接受。畢竟要打造一把手刀也得三五日,造一具弩得一個月,而造一張弓得半年甚至一年,所謂“年弓月箭”是也。十日造一支槍,算很快了。
張世傑走到一個粗陋的鐵桶前,桶內整齊插著一堆已打製好的槍管,伸手取過一根,掂了掂分量,又對準管眼瞄了瞄,忽道:“這槍管為何呈八角形,而你軍中的火槍管卻是圓形?”
趙獵從容答道:“槍管最後一步是將八角形磨圓,一為減輕重量,二為便於執握。”
張世傑、趙若和、張用等連連點頭,不疑有他。他們當然不會知道,龍雀軍所用的燧發槍管全是機器壓槽衝壓而成,外形自然是圓形,而手工敲打的槍管,以稜形最便於敲擊,故多為八角形。倒不是這幾位好哄,要知這些人中,有文有武,有將有帥,都有是大有見識的人物。只是在這從沒未見過的新武器面前,他們既往見識統統歸零,與村夫無異。
爾後,趙獵再帶領眾人前往後山,觀看鑽膛工坊。
同樣是在軍城後山,但並不是山洞,而是一條瀑布下。瀑布兩岸是樹林,中間是一條溪流。溪流岸邊,架著一臺高大的龍骨水車,旁邊是一條長長的石槽,石槽下是一具巨大的石磨,連線石磨的,則是一間鑽膛工坊。
利用瀑布的水力,驅動龍骨水車,水車上二十餘個碩大竹筒不斷將水注入石槽,水流湧下,帶動石磨轉動。透過一套不算複雜的聯合工具,將石磨的動能傳到工房錐鑽臺,日夜不停鑽槍管……
趙獵指著鑽管工坊道:“此水力鑽管裝置乃新近方製成,現尚在試執行,待確認使用穩定後,還可以借用此水力用於鍛造槍管,提高產量。”
張世傑原本雖讚賞卻也沒太過驚奇,這種機巧之物在他眼裡不過匠技之流罷了,聽到趙獵這番話,頻頻點頭,這才稍微重視起來,興致勃勃觀看。
趙獵展示給張世傑等等朝廷將官的製造工序,完全符合這時代的生產力,也符合他們的認知,誰又能想到,這世上還有機械製造這種事?別說他們這些對機械、技術一無所知的廟堂人物,就算是郭承貴這樣術業有專攻的大匠師,初見衝床、機床及琳琅滿目的工具時,也直呼不可思議。
這件事趙獵已籌劃很久,丟擲這個“偽兵工廠”,既能武裝宋朝軍隊,又保護了自己的核心機密,可謂一舉兩得。
張世傑一番視察下來,總算明白了,為什麼龍雀軍從來不要弓弩,有此等利器,還要弓弩何用?
“這火槍乃何人所造?本相要上奏朝廷,為其請功。”張世傑打定主意,如此人才,一定要調回崖城,豈可為龍雀一軍所用?然而趙獵的回答令他目瞪口呆。
“謝使相。軍國重器,自當獻與朝廷,末將不敢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