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就是開學後的第一天。
除了念念以外,班上所有人都是老相識了。
因此,大家在闊別一個暑假後,相互之間自然有著聊不完的話題。
或許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這個長得跟個瘦猴兒似得男孩兒看到念念和大胖姑娘的互動後,便故意笑得很大聲。
而如此做作的笑聲,自然也瞬間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注意。
一時之間,念念所在的位置倒是徹底成為了全班同學的視線焦點。
“喲,這不是咱們班的大傻子嗎?”
“幾個月不見了,怎麼還是這麼胖呀?”
“你媽媽都沒讓你減肥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
與跳了兩級的念念不同,正常讀到六年級的孩子大多集中在十一二歲這個年齡段,基本算得上半個少年了。
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很早熟,所以他們自然比陳曦那個年代的孩子懂得更多。
當然,早熟並不意味著懂事。
也正是因為早熟,導致內向的孩子越內向,外向的孩子則越外向。
當玩具和動畫片不再是他們唯一的追求,捉弄譏笑同學,便成了他們的一種業餘放鬆方式。
換位思考?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對不起,十一二歲的孩子並不懂得這些略顯複雜的道理。
就像曾經在網路上很流行的笑話裡所講的那樣:
有個記者去南極採訪一群企鵝,他問第一隻企鵝:“你每天都幹什麼?”
企鵝回答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接著他又問第二隻企鵝,企鵝還是回答:“吃飯、睡覺、打豆豆!”
記者帶著困惑問其他的企鵝,結果卻答案都一樣。
於是,記者就這樣一直問了九十九隻企鵝。
等到記者問到第一百隻小企鵝時,那隻小企鵝卻給出不一樣的回答:“吃飯,睡覺。”
記者驚奇的又問:“你怎麼不打豆豆?”
小企鵝撇著嘴巴,瞪了記者一眼,答道:“我就是豆豆!!!”
這真的是一個笑話嗎?
不不不。
其實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因為九十九份快樂的背後,始終藏著一份無處申訴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