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持續了二三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早中期,許冠傑唱出了第一首粵語流行歌曲《鐵塔凌雲》。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漁村人忽然發現,原來土裡土氣的粵語也能和‘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
所以,能理解為什麼許冠傑在漁村樂壇地位如此之高了吧?這是個拉開‘時代帷幕’的歌手,是漁村粵語歌的‘開山鼻祖’。
漁村本土流行樂的發展中還有個十分重要的時間點。六+四年,披頭士樂隊去了美國,引起轟動,史稱‘英倫入侵’。
隨後他們在六月八號來到六千公里外的‘漁村’,掀起了一股年輕人玩樂隊的風潮,而且愈演愈烈。
日後,許冠傑、羅文、林子祥、譚詠麟都紛紛順著這股風潮組建了自己的樂隊。
四九年,六+四年,披頭士,許冠傑...這些都是漁村音樂史上的關鍵節點和關鍵詞。但它們加在一起都不及一家公司對漁村音樂的影響大,那就是:‘TVB’。
七一年,TVB成立了‘華星唱片’。這家公司十年沒有作為,直到八二年時他們連續幹了兩件事,一是簽下了張國榮,二是舉辦了TVB第一屆選秀。
做完這兩件事後,TVB的高層突然發現,在漁村不需要真正的‘做音樂’,只要會唱歌就行。換句話說,大眾不需要甲殼蟲,他們只要一個會唱歌的‘列儂’,至於誰是吉他手、貝斯手、鼓手,誰是作曲、作詞、編曲都無關緊要。
於是漁村樂壇由‘原創’音樂,進入了‘商業化’音樂的時代。買東洋版權,翻唱,開始大量出現,許冠傑、羅文、林子祥、譚詠麟等等也紛紛拆散了自己的樂隊,放棄原創,進行‘單飛’。
漁村音樂的‘商業化’帶來什麼後果呢?Beyond樂隊黃家駒在一次採訪中說過:“漁村只有‘歌壇’,沒有‘樂壇’。每年頒獎禮上誰當選最佳歌手?是紅藝人。圈中話事人根本不尊重音樂...”。漁村的這種‘音樂泛商業化’與TVB是脫不了關係的。
不過功也好,過也罷,和女王音樂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們要做的可是‘原創’,不是‘翻唱’。而且有些事情既然註定要發生,那就讓它發生好了...
杜守義可不會螳臂擋車,去阻擋漁村樂壇的‘歷史車輪’。相反,他和婁小娥計劃加速這個過程。不破不立,索性順著‘傷口’搞搞爛,看看以後會發生什麼,總不至於會更爛吧?
女王音樂會以‘賣身契’的方式,與藝人簽訂二三十年的長約,把‘紅藝人’這種重要‘生產資料’,牢牢控制在資本手中。
不要以為這是‘賣身契’式的藝人合約是二十一世紀的專利,在六七十年代漁村娛樂界這不是新鮮事。一代代的年青人都一樣,太想紅了,有的人為了‘紅’可以不顧一切。
女王音樂還算仁慈。她的經紀公司和藝人們簽訂的是全面約。
在音樂版權方面把控的很緊,但在影視等等方面卻放開很多,給了藝人一定補償。因為杜守義知道,漁村電影這碗飯可是不那麼幹淨的,還是專心做音樂好了。
在音樂方面,‘女王’一開始當然是組建‘樂隊’,但這其實是打著做音樂的幌子,走明星偶像流的‘假樂隊’。唱的全是杜守義寫得,或者請別人創作的歌曲。
樂隊在漁村錄製完一張英語專輯後,會進行一系列訓練調整。而婁小娥會去燈塔國找機會。
‘女王音樂’計劃藉著‘英倫入侵’餘波未定,用幾首高質量單曲進行一波‘漁村入侵’的‘炒作’。
等在海外造完勢再回漁村後,就正式殺進華語市場。這是一片‘無主沃土’,會給開墾者帶來最優厚的回報。
至於樂隊?原創?讓別人去玩吧。‘女王’只要優質偶像。
不過婁小娥帶去的是‘降維打擊’。女王音樂即使抱著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還是創下了漁村樂壇無數的第一。
原來漁村第一隻樂隊成立於六五年,是由泰迪羅賓成立的‘花花公子’樂隊,但現在這個‘第一’早已易主了...
距離婁家離開已經快兩個月了,今天又有了婁小娥的最新訊息,杜守義覺得可以和宋媽開始接觸了.
和前世不同,這次宋媽沒有‘犯事’,所以她既沒被抄家也沒被遣返,不過這兩個月她還是過得提心吊膽,度日如年。
當晚,見到婁家的祖傳玉鐲後,宋媽的眼淚撲簌簌的掉了下來。
“小姐,小小姐她們現在都好吧?”
“都好。他們五月底就到漁村了。小娥今天要去燈塔國,以後要是還有訊息,我會告訴您的。”
宋媽意識到事關非常,連忙抹了抹眼淚,點頭道:“這就好,這就好。”
忽然她想起件事來,眼淚又忍不住了,“那條狗被他們牽走了...”...